|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京城首个智能充电式立体车库建成文章来源:kongshanshan@iforce-media.com | 发布日期:2015-11-06 | 作者: | 点击次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抹绿色,然而紧缺的土地资源让大型公用充电站望尘莫及,破解停车和充电问题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11月3日,北京首座仅占用8个车位,却能容纳43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的,6层智能充电式升降横移立体车库成功上线。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CBD鹏龙大厦的立体充电停车库是探索城市充电和停车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对推广普及智能立体停车库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产业发展,再次吹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号角! 小空间大肚量 立体充电车库显神通 “用上新能源汽车后,天天开车去上下班,油钱也省下不少,可有时停车位不好找,在外充电还要排队,耽误不少功夫。”刚用上纯电动汽车的王女士抱怨着,而与王女士有同样诉求的新能源汽车用户不在少数。随着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增长态势,令原本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上停更多车辆,并满足人们的充电需求? 据了解,立体充电车库可以解决以上的烦恼。立体充电车库具有停车和为电动汽车充电双重功能,在充分利用地面资源的同时,大力向空中拓展,将充电设施与立体车库进行有机结合,统一控制与管理,为个人用户、企事业单位用车和电动出租车用户提供了便利,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 据调查,我国仅有杭州、上海和北京三个城市建成了电动汽车充电立体停车库,鹏龙大厦立体充电停车库是由北汽新能源与特来电共同研发建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建成。该立体充电停车库有交流慢充桩42个,直流快充桩1个,辐射周边CBD核心商业区及住宅社区,也可满足出租车临时补电的需求。其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即使是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也无需担心,只要在手机上下载“特来电”充电APP,就可快速完成充电操作。 未来,这种占地少、效率高的立体充电车库会大量出现在城市的机场、车站、商业中心和居民小区等需要建站的区域,人们可以安心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绿色便捷的出行乐趣。 多样化充电方式齐上阵 充电容易助出行 鹏龙大厦立体充电车库的投入使用,为建构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多样化解决方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设立体充电车库其实只是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一种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仍需多种充电方式加以配合。作为国内唯一专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型企业,北汽新能源早已提前行动,集社会力量的“众筹建桩”与合资发展创新型模式,极大提升了北汽新能源的建装效率。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充电解决方案,即私人充电桩、移动充电宝、移动充电车、公共充电桩和换电站,它们的有机配合为用户提供了不同情境下的绿色充电解决方案。 私人充电桩是北汽新能源为具备条件的购车用户免费安装的,在停车空档就可充电。即使没有个人充电桩也无需担心,用户只需把为每辆电动车配备的充电宝与家用220V插座相连接,就可随时为车辆充电。如果在路上行驶时出现电量不足的情况,车主可立即申请移动充电车服务来为车辆补电。而使用公共充电桩也是不错的选择,用户只需添加“充电吧”微信服务平台(微信号:bjev520),进入公众号后,在正下方菜单的“充电”中选择“充电吧”选项,即可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充电设备。这时,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0分钟-1个小时即可充满80%电量的快充桩,或6-8小时可完全充满的慢充桩。此外,对讲求工作效率的出租车用户而言,换电站无疑是最简单实用的方式,单次换电时间仅需3分钟,比油车加油还快。 放眼看,遍布全国的公共充电桩使人们驾驶纯电动汽车远行不再是梦想。目前我国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已达到2.6万个。京沪高速沿线已建成50座快充站,北京地区也建成了10100个充电桩,北汽新能源建设的充电桩数量也已近万,充电桩建设取得的骄人业绩为人们的畅意出行提供了基础性保障。随着充电桩数量的持续增长及其使用便捷性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得以释放。可以预言,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鹏龙大厦智能立体充电车库的投入使用拉开了北京市大范围建设立体充电车库的序幕,北汽新能源也将以此为起基础,不断积累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通过“众筹建桩”等互联网思维模式撬开充电桩蓝海的大门。作为绿色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北汽新能源在化解人们“续航焦虑”的同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契机。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