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大型国际清洁能源项目中的中国身影文章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日期:2010-07-1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记者李学梅)在法国南部城市马赛东北约8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卡达拉舍的地方。这里森林密布,环境优美,却因为远离都市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聚集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专业技术和行政工作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建造一个大型热核聚变实验堆,为人类开发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他们当中,有20位中国人。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于1985年提出,有关国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2006年年底,包括中国在内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全面启动这项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 根据各方签署的协定,国际热核计划将历时35年,总投资额近100亿欧元,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型国际科学工程计划。而ITER是中国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ITER国际组织行政副总干事王绍祺告诉记者,石油和煤等化石能源正在接近枯竭,而核能发展所需要的铀十分稀缺,另外核废料还会产生污染。在这种情况下,聚变能就表现出特别的优势。首先,它以海水为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它不会有普通核电站的污染问题,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对人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绍祺说,各参与方主要通过实物和资金两种方式为ITER计划作贡献,其中80%是实物贡献,如不同国家承包各种各样的设备、部件,然后运到卡达拉舍进行组装。在百余个采购包项目中,中国承担了其中的12个。在费用方面,欧盟承担其中的45%,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各自承担9%,研究取得成功后各国可以共享知识产权。 据王绍祺介绍,在ITER工地上,每个国家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合作,共同施工,分享成果。中方20名人员占总体人数的5%,除4名行政管理人员外,其余都是技术人员,后者大多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大型科研机构并经过严格挑选。 封闭的工作地点,远离家乡的生活环境,但中国工作人员却自得其乐。“我们在这里很好,没有什么困难,ITER的工作语言是英语,闲暇时我们也会学习法语,而中方人员的孩子则会被送到专门的国际学校读书,那里甚至开设了中文的课程,”王绍祺说。 谈到ITER的中方人员,王绍祺难掩自豪之情,“我们这里最年轻的中国人大概在30岁左右,最年长的已经60多岁,他们的工作都非常出色,受到各方的好评。在去年的年终考核中,我们有6到7人得到了奖励或是升级,整体比例超过其他国家的均值。” 作为中国参与的大型合作项目,ITER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在2005年赴工地视察,当时工程还在起步阶段。如今的卡达拉舍已经变了样子,实验堆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ITER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中国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希望它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王绍祺说。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