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热泵热水器增长态势初现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 发布日期:2010-07-0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09年是热泵热水器出现短暂震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没有凸显出的影响在2009年开始体现。热泵热水器行业增长率出现小幅下滑,内外销市场发展均受到影响。虽然热水器整体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但是四大热水器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愈加激烈,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家电下乡平台实现发展,这对热泵热水器的发展有利也有弊。热泵热水器行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海外市场需求较大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出口市场的整体衰退,在热水器的四大产品中,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出口销量均有较大程度的下滑,而热泵热水器由于是新兴产品,出口的基数相对较低,因此在2009年的出口市场中,仍然保持增长。 尽管出口市场遭遇危机,但是并未挫伤企业出口热泵热水器的积极性,一些国家对热泵热水器的强力支持和有效的政策补贴更加促进了企业出口的动力。 在新加坡和日本,热泵热水器的使用比例高达70%,在瑞典、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都对购买热泵热水器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因此,中国具备成熟技术的热泵热水器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国外发展渠道。 据了解,最新加入的杭宁、新时代、同益都在2009年积极发展其出口市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未来的2010年将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出口市场中来。国外对热泵热水器虽然有广泛需求,但是品质要求也较高,目前的热泵热水器出口企业大部分是先去联系客户然后再出货,拥有稳定出口货源的企业仍较少,因此出货量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 由于参与到热泵热水器出口市场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进出口权,都是通过贸易公司代为出口。因此热泵热水器行业的出口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市场格局仍不稳定 2009年家用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商用机,从销售额上看,已经占据了51%的市场比例,而销售量的份额占比已经超过了70%。如果拿家用机的空调与热泵热水器相比,热泵热水器的家用机市场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其主要原因在于:热泵热水器的市场认知度有限,渠道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热泵热水器市场若想得到全面增长,家用机将起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初,很多对家用机信誓旦旦的企业并未取得预计中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家用机销售需要庞大的销售网络与完善的售后服务作支撑,而目前热泵热水器行业除美的和格力外,并没有出现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海尔、长虹、志高对热泵热水器的逐步发力刚刚开始,长菱和锦江等以家用机为主要销售对象的企业在渠道网络上未能达到全国范围的覆盖,仅在局部市场有较高的认知度,对整体市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仍是微不足道。[NextPage] 从热泵热水器的企业发展格局来看,目前的市场格局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行业中有从其他行业领域进入热泵热水器行业的企业,包括空调、太阳能、锅炉以及配件行业,因此我们也能观察到热泵热水器行业的混杂以及不统一性。而这些问题也造就了现在热泵热水器企业之间的差距。 对于热泵热水器企业的发展,5000万元成为一道关卡,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相对缓慢,而已进入1000万元规模的企业迈入3000万元相对较容易。因此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面临着被行业洗牌的几率很大。 对中小企业发展来说,介入一个新产品时间短,发展速度快,面临行业整体的重大改变容易迅速调整企业方向,但是其低价低质的产品也对整体行业造成一定影响。就现在的企业格局分布来看,美的成为热泵市场的领先者,而身后的企业与之还有一定的距离,从空调和热水器企业巨头的发展来看,也只是刚刚进入,一枝独秀难推市场发展的局面由此形成。 专用压缩机成关注热点 上海日立作为首家热泵热水器专用压缩机的生产者发布了两款热泵专用压缩机产品,其所用冷媒分别为134a和417A。该系列产品主要针对高温和低温工况下压缩机的使用,保证正常平稳运行,并且持久高效。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该款产品仍面临冷媒替换的困难以及价格过高的瓶颈,且该产品目前主要针对家用机。 而国外家用热泵热水器盛行的二氧化碳压缩机,如直接在国内推行,则受到技术及市场的限制。因此尽管包括上海日立等多家企业也有相关的技术但并未大范围推行。 据了解,二氧化碳压缩机在国内市场的使用主要靠进口全套整机产品,在日本生产二氧化碳压缩机的三洋和三菱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日本市场上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在中国使用将面临容易结垢的水质环境,因此仍需经销商的后期技术处理和维护,其成本也远高于普通热泵热水器。 除了压缩机的技术突破方面,多热源的热水结合系统也被众多企业推行。万和的能源集成热水系统有效地将燃气分别和太阳能、空气能结合起来,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资源。美的的多热源空气热水机,也是利用电能、燃气、太阳能等多种热源全面推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市场的发展。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