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新能源发展需求助绿色金融文章来源:上海商报 | 发布日期:2010-07-01 | 作者:姚晓丹 | 点击次数:
新能源概念无疑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谈论的焦点话题。在日前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七届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任东明透露,国家相关部门正在为出台太阳能电价政策做相关准备和试点研究,《能源法》已经起草完毕,在不久的将来就要颁布。 焦点 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当前市场的热议话题,甚至一度有传出证监会将暂停新能源企业IPO,后来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假消息却让东方现代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很是疑惑,他指出,“2005年我刚开始投资风电的时候,和很多专家讨论认为,要做好这个领域,我们这一代做不完,我们的下一代也做不完。但是才刚刚过去5年,这个领域就传出产能过剩了,这样会使很多风险投资资金不敢再投资新能源领域,这对新能源的发展是不利的。” 对此,任东明表示,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他解释说:“这是结构性过剩,是新能源产业某个行业、某个环节有过剩的趋势,绝不是全面过剩。如多晶硅的制造是过剩的,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光伏产业都过剩了。实际上,查阅所有中央部委的文件,都没有发现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说法。” 任东明强调说,“对于新能源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呼吁,大家才有热情投入这个行业,并使之迅猛发展。如果大家认为过剩了,不需要发展了,甚至还要抑制它的发展,这对这个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理智对待这个问题。” 任东明同时在会上透露,目前,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正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而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从战略目标来看,2020年要把新能源作为补充能源,2030年计划达到20%,成为主流能源之一。发展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对风能,现在进行分布式发展,边缘贫困地区也适当步入发展,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形成推动。在太阳能方面,大力推广热利用技术;对生物质能,国家也有一个原则,即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而且,国家相关部门正在为出台太阳能电价政策做相关准备和试点研究?熏《能源法》已经起草完毕,不久的将来就要颁布。 现状 新能源规模化过程六大问题 虽然新能源产业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任东明认为,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他将问题归纳为6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资源评估工作还不深入,限制了产业发展;第二,产业体系也比较薄弱,风机、太阳能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在国外,所以在产业配合体系方面做得不足,还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投入也不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第四,市场投资热情比较低,由于市场实际需求不足,不能对新能源产业形成有利带动:第五,体系不完善也制约产业发展;第六,多数人对新能源产业了解得并不充分。 对此,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黄迪南补充说,“希望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对最终消费者进行支持和鼓励。市场的形成需要有效的供给,如果只有有效供给而没有需求,产业是没有办法发展的。一方面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去刺激供给和投入,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形成需求拉动效应。”[NextPage]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濂认为,“首先,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够广。例如,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生物发电等给予每千瓦0.25元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补贴期15年,补贴额还逐渐下降。对绿色新能源的经营期,银行测算大约为25-30年,所以现有的补贴期限是不能覆盖的。其次,政策必须要有稳定性,不能摇摆不定,否则会导致很多投资重复和浪费。” 解决 多部门有效沟通合作是关键 问题客观存在,但是如何解决,各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郭濂认为,加快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规划。他同时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建设部在规划方面要形成一种整合效应。 郭濂还认为,现在要强调绿色金融。他指出,中国已多年提出了绿色GDP,但绿色GDP在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原因是没有得到绿色金融的强有力支持。究其原因是,在国家统计局和央行的统计系统里没有一个绿色金融的指标体系。如果把这个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今后考核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要增加绿色份额。绿色金融也不仅是银行的企业责任,考核范围可以包括保险、信托、租赁等等,这样就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获得资金上的保障。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会计师王祥富补充说,“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金融政策上应该开辟更多的渠道,如资产增值化和发债等,发债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流通。因为目前的现状是煤电上市公司只有通过银行贷款筹资,根据现有规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净资产收益要超过6%,但现在的煤电上市公司要超过这一数字是不可能的。”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