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各地冲动难抑 新能源投资隐现过热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发布日期:2010-04-2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4月10日,一场旨在推广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电池展会在上海光大展览中心举行。除了300多家电池、电容器生产商参展外,辽宁省朝阳市市长张铁民也专程赶到上海,推介当地的电池产业。“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呈加速发展态势,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辽宁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倾力打造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张铁民说。 这次展会浓缩了中央部委宣称发展新能源汽车短短一年多来,各个层面迅速发生着的变化:制造企业迅速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在短时期内宣称获得关键成果;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当地发展新能源产业;上游制造商倾巢而动,在安徽芜湖、浙江台州、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形成了汽车电池业的产业集群。 但这场全方位动员的自主新能源,究竟是一场秀还是真有可为? 新能源冲动 新能源犹如一块诱人的蛋糕,吸引每个人都来咬一口。 辽宁朝阳是辽西大地上一个旅游城市,以农林副业、采矿业、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并不具备良好的汽车制造基础。但这并不妨碍朝阳市分享新能源的庞大蛋糕。在辽宁省的支持下,朝阳市成立了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计划发展超级电容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设备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器。 张铁民在上海电池展会上说,朝阳新能源电器基地的建设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对于汽车制造基础良好的城市而言,抢占产品端的份额责无旁贷。2009年8月,广州市宣称至2020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产值2400亿元,新能源汽车年产80万辆。将广州建设成为技术水平领先、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整和品牌效应明显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 地方政府的“冲动”可见一斑。 处于上游的配套商也耐不住寂寞,纷纷进入电池、电容等相关产业。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周边,已经有100多家电池配套商在当地建厂。“这些都是和奇瑞谈过的公司,准备给奇瑞电动车做配套。”奇瑞汽车一位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初,奇瑞汽车纯电动车M1-EV正式进行示范运营,大规模量产尚无明确时间表,但电池配套企业却不敢予以松懈。 七星华创电子自动化设备公司是为锂电池生产厂家提供制造设备的公司,即“锂电池的制造设备”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金路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预计2020年中国将会保有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按照每辆车使用10万元钱的电池计算,2020年就有6000亿的市场,可以带动上下游所有的配套。”[NextPage] 除了地方政府、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企业外,石油化工、电力公司也涌向新能源蛋糕,以配合地方政府建立充电站、充电桩的形式快速成为这一行业的参与者和利益分享者。 东莞鸿宝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喻世民提醒说,石油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是一种阻碍,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才能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警惕过热 “你猜猜公司搞电动车花了多长时间?多少钱?30个人,2个月,200万元,就把一台汽油发动机的汽车改造成电动车。然后拿出去宣称成功研制纯电动车。”国内一家民营汽车公司高管对本报表示。 据称这是国内大部分实力较弱的民营汽车公司的普遍做法。上述高管表示,民营汽车公司面临着被更大规模国有汽车公司收编的风险,“尤其是国资委说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要几家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实施新能源战略,即是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自救办法。 “绿色新能源在中国证监会虽然不是很吃香,但如果选择在境外上市,监管机构很看重这个,可以加很多分。”一家民营汽车公司证券部部长介绍说。正因为如此,该公司大力宣传其新能源汽车技术,并在当地实施示范运行,为境外上市作准备。而一旦上市后,随着融资能力与谈判能力增强,在面临收购者时,可以开出更高的条件。 与此同时,业内对主要国有汽车公司的电动车研发多持悲观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大多数国有汽车公司通过购买外资电动车需要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继而宣称自己成功研制出电动轿车。但实际上,其自身拥有的电动车技术相当薄弱。 为一家央企配套电池的供应商对本报表示,该央企汽车公司于2009年底推出了纯电动的轿车,但该公司的电池与整车匹配性试验仍未完成。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新能源千万不能搞成大跃进,不能搞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炼钢铁’一样,每一个村里,搞一个小高楼,反而浪费资源。” “我们用几百万去搞电池,确实搞出来了。但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功力密度,它的寿命、安全性、质量的一致性,你要满足产业化运行,那差得很远很远,连客车电池都不能满足。”左延安说。他希望国家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若干个,以少量的产学研机构,联合攻关。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