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替代燃料呼吁新能源待遇文章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综合 | 发布日期:2010-04-12 | 作者:李玲 | 点击次数:
截至3月底,国内已经有多个省市宣布开建电动汽车充电站,看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无充电设施的瓶颈,批量走向市场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但是,在电动汽车推广热情高涨的时候,传统能源动力装置(内燃机)将如何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柴动力董事长谢力就曾向《商用汽车新闻》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疑问。 4月2日~3日,内燃机制造企业代表和科研院所专家聚集北京,就一个相对冷门的话题——传统能源动力装置(内燃机)高效利用替代燃料技术展开讨论,旨在为内燃机行业的发展寻求新的思路。 减排在于高碳能源低碳利用 如何实现内燃机的节能减排?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认为,功夫要下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上。“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提出了我国未来替代燃料的发展方针: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近年来,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各种替代燃料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因此,发展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替代能源已经到了从一般性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时刻。”何光远说。 有着“醇迷”部长之称的何光远认为,未来人类的主要燃料将是“甲醇”,因为其生产资源最广泛,凡是可以制出合成气的物质都可以生产甲醇,如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等,甚至连前几年危害青岛沿海的藻类、太湖的蓝藻、滇池的水生物等都是生产甲醇的原料。 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是富煤炭、缺油气国家,煤炭产地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在煤炭资源中,高硫、劣质煤所占比例超出40%,不能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针对这部分闲置少用的丰富资源,可依靠成熟的化工方法作为合成甲醇燃料的原料制取甲醇。 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方德巍教授也认为,在后石油时代,甲醇将成为跨越油、气时代的清洁新能源。 不仅是甲醇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燃料,二甲醚、生物柴油等可替代能源也成为内燃机业内人士讨论的重点。 替代燃料小步慢走 事实上,甲醇燃料的市场前景已经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2006年,一汽解放和山西佳新及北京博林科合作,在大柴CA6DF柴油机上进行了240马力甲醇发动机开发,排放达国Ⅲ标准,于当年9月完成了台驾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并组织2辆J5甲醇整车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试验运行。台架试验和后续的路试结果表明,装配CA6DF甲醇发动机的解放J5卡车运行情况良好,动力性、可靠性、冷启动和运行过渡衔接良好。 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天灵表示,通过对重型柴油机改装成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所采取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攻关,一汽集团已经掌握甲醇汽车的关键部件、重型甲醇发动机开发的关键技术,并研发出甲醇整车、发动机产品。根据规划,一汽集团甲醇发动机目标定位以自卸车为主,兼顾牵引车和10米以上客车的需求。 部分省、市也开始布局甲醇、二甲醚等替代燃料的试点。2009年10月底,10辆二甲醚汽车逐渐亮相上海147路公交。而上海煤焦化公司集装箱卡车的道路试验显示,“采用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技术的集装箱卡车,每辆车的燃料运行费用平均可节省15%。按每辆车年行驶20万公里,平均油耗40升/百公里计算,油价按6.00元/升,每年可以节省7.2万元。”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姚春德介绍说。[NextPage] 2009年8月,山东临沂市交通局宣布,计划投入7~9辆中通二甲醚燃料客车进行示范运营。为了鼓励甲醇汽车的推广,山西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对改用甲醇的汽车给以一定额度的补贴。据悉,截至2008年底,山西旧车改烧甲醇的汽车已经超过8000辆。 在生物柴油方面,2009年11月,中海油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车用生物柴油生产标准和发动机适应性研究。2010年初,中海油已开始在海南省全面推广使用BD5柴油混合燃料。 期待新能源待遇 在国内,替代燃料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也进行了小范围的示范,但并未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市场化推广过程中,替代燃料也遭遇了曲高和寡的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刘圣华感慨道:“我们研发的二甲醚产品,在市场应用方面基本上是我们自己在推动。”从1997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就开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二甲醚发动机研究。200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汽车系和山东久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客车亮相山东临沂。可由于技术与市场脱钩,成本太高造成高校与企业处于两难境地,要做到真正的市场化运营仍然举步维艰。据悉,西安交通大学的二甲醚汽车在满足国Ⅲ、国Ⅳ标准之后,已经向国Ⅴ标准迈进,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内燃机企业和汽车企业的青睐。 一位发动机企业代表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首先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投入高,市场规模又小,企业是不会盲目投入的。 但是如果有政策导向,情况或将不太一样。从研发时间来看,1983~1985年,在“六五”攻关项目中,国家科委就在山西省组织475辆M15甲醇汽油车商品化示范运营,这与电动汽车的研发时间比起来并不短。目前,国家“十城千辆”的政策补贴带动了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追捧,替代燃料却被打入“冷宫”。 如今替代燃料的地位颇为尴尬。虽然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将二甲醚汽车列入新能源汽车,但在财政部和科技部下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却不见二甲醚汽车的身影。 对此,何光远认为,替代能源的发展不能被边缘化,政府要给以替代能源以新能源的待遇。这一看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赞同。 据《商用汽车新闻》记者了解,内燃机行业的呼声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近日,工信部有关部门、汽车工业协会、内燃机工业协会等已经前往相关企业,调查替代燃料汽车的开发和应用情况,有望为替代燃料汽车正名。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