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动态 |
我国风光并网项目用地问题的展望文章来源: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 | 发布日期:2019-11-01 | 作者: | 点击次数:
近期,我国风光新增装机容量逐步开始向中东部和南部高耗能地区转移,这些地区风光发电项目与煤电相比,成本差距较小,市场需求高。但同时却遭遇了另一个难题:用地难。中东部和南部地区一般是人口密集区,农用地占比高,而农用地是禁止同时另作他用的,成为发展风光的另一个障碍,且用地成本也明显比西部高得多。 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对该问题的展望如下: 一、海上风光发电迅速发展有望缓解用电紧张。到2030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约9.7亿千瓦,需采取集中远距离输送与分布式就地消纳并举来满足用电需求,其中,受入电力流超过3.6亿千瓦,陆上分布式电源开发潜力仅有1.7亿千瓦,还剩余4.4亿千瓦缺口。我国东南部多地区临海,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就地消纳方便。2018年,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445万千瓦,在建647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三大海上风电国家,海上风电将持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我国海上风电预计可以在未来5年内实现平价上网,有望缓解高耗能地区用地难带来的用电紧张。 二、风光用地需因地制宜。禁止农用地进行风光建设,主要顾虑是:一是保障农用地面积不减少,二是不能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事实上,相对电网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风光建设相对占地要小的多,分布式发电更是要利用小面积的闲散土地或农用价值低的土地。光伏可实现互补发展,增强土地利用效率,而风能可通过建设大功率风电设施减少建设密度,从而节约土地。因地制宜在高耗能地区推进分布式发电,在保障农用地不受影响的条件下,既可以实现清洁能源发展,也可以改良土壤,若合理规划,甚至增加农用地面积。 此外,虽然资源丰富程度不及西部,影响发电效率,但是却可避免特高压电网的缺陷。没有大面积荒地沙地建光伏和风能电站,却可见缝插针,利用各种空间发展分布式发电,例如:渔光互补,工商业屋顶光伏,分散式风能。也有利于民间资本介入解决融资难问题,实现就地消纳。且无人机技术和信息化通讯技术将对分布式发电的维护难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国家已出台政策推进分布式发电发展,例如:《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将农业大棚、鱼塘等列入分布式项目。对占地少却能提高地方清洁能源占比、同时也减少电网建设的风光项目,值得未来政策积极探索。 三、推进并网技术研究。新能源并网对电网产生消极影响,直接限制了新能源的发展,影响了新能源的并网容量。我国未来的并网技术在直流输电技术、并网方式、智能化控制技术以及调度技术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进行强化。2019年8月31日,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完成了国内外首次区域电网中的故障过程的真实重现,并且完成了真实电网故障下的虚拟同步机功能测试,为我国风光新能源设备的并网功能测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应继续加强并网技术研究,助力我国清洁能源占比快速提高。 四、利用氢能实现能源转化。随着氢能的发展,风光资源丰富地难以并网的风光电能,可以在低谷时段转化为氢能,在用电高峰期用氢能发电,不仅充分利用了风光资源,也将间歇性和波动性大的风光电能转为稳定的氢能发电,减少并网时对电网的冲击,缓解了技术处理难度。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