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新能源规划千呼万唤不出政策将灵活文章来源:国际新能源网 | 发布日期:2009-06-2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近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在2009绿能中国国际高峰对话会上透露,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基本框架已确立,有望近期出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出台新能源振兴发展规划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薛黎明认为,宏观政策的刺激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撬动作用,政府花10亿元或者20亿元的资金,就能带动近千亿元的社会投资,同时,新能源产业对整个宏观经济将产生1:5的带动作用。 发展目标将作调整 “目前各国都加大了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吴贵辉说,从鼓励和支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看,首先是在法规上确定新能源产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的领域;其次是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包括投资、电价、税收补贴等;三是在使用、市场准入、并网等方面给予支持。 吴贵辉透露,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上网电价补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划将根据不同的能源类别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 另据了解,在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零排放的能源,核电是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表示,随着近年来中国在核电设计、运营管理、设备制造、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能力日益增强,有必要将原定的发展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到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5%应该比较适合。 此外,中国风电、太阳能光伏等领域的发展也都比较成熟,发展目标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政策或更加灵活 业界对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多细节的猜测显示,新政策或许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宇峰认为,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还要考虑这一战略性投资的市场化风险,以及与传统能源产业之间的各种可能衔接性。 他举例说,恰恰是在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才逐渐发展起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实践。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刻,中国推出这一政策恰逢其时,之前日本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陈宇峰认为,尽管中国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技术已有了相当的产业化市场空间,但仍需中小投资者大量涌入和消费者观念的彻底转变。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对于传统能源行业的改造升级也非常关键。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传统能源产业仍具有效率提升和技术改进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大量的结构性失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消化。基于此可以预计,规划会有更加灵活的政策取向。 此外,推行新能源新政需要的标准体系也要求规划更为灵活。“应该积极推进标准的制订,有了统一的标准就解决了相关产业的质量、技术难点问题。”吴贵辉表示。 “节能环保”无疑是新能源产业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但如何鉴别新能源的节能效果,政府鼓励新能源应用到相关产业的依据是什么,这都需要相关产业标准予以支持。 “在太阳能建筑领域,太阳能有太阳能的标准,建筑有建筑的标准,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没有了标准。”深圳市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毅表示,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使得太阳能建筑市场各种产品混杂。 事实上,相关问题已经纳入决策者视野。吴贵辉表示,相关问题已经在新能源发展振兴规划的讨论议题中,如太阳能建筑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已在积极酝酿中。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近日透露,国家近期将建设一批电站,其中会有几十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启动。不过,梁志鹏强调,光伏电站发展规划将对价格政策进行调整,不再进行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计划”里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不适用于光伏电站。 “新能源发展政策会更加灵活,国家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台不同的发展政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对记者表示,“基于碳排放价格在国际上的热炒,中国也在重新考量新能源传统政策实施的效果,补贴将不是新能源新政的惟一选择。”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