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新能源产业盼政策扶持"姓公姓私"应一视同仁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08-12-11 | 作者:周雪松 | 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 周雪松 “目前世界各国都处在能源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技术革命将使新能源产业崛起,成为继IT行业之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要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在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 “武进现象”及其软肋 近日,在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新誉风电)的叶片车间里,几张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依次排开,每张都有70多米长,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对这些叶片进行拼接和打磨。“现在已经订出了33台发电机组,销售形势不错。”该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新誉风电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民营企业。近年来,武进区把扶持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6年5月新誉风电控股方“常牵中心”涉足风力发电机组研究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目前,常牵中心已完成1.5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最终设计和装配工艺及工装制造,设计年生产能力200台。与德国联合设计的2兆瓦新型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也于最近研制成功。明年,该公司还将继续投入1.5亿元用于批量化生产,计划该产品到2010年达到500台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最近几年,利用新材料、发展新能源呼声甚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当地有关部门抓住机遇,积极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生产企业,使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在武进遍地开花。 “这几年武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去年我们新能源产业的产值是50亿元,今年可能达到100亿元,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明年将突破200亿元。”中共武进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是表示。武进区发改局工业科科长张仕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进新能源产业今年完成100亿元产值问题不大。” 在武进,除了常牵中心,近年来崛起的新能源企业还有中宏、格林保尔、顺风发电、华尚等新能源领域新秀,形成了以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另外,以卡特石油为代表的生物柴油研发生产企业也崭露头角。 尽管发展势头非常良好,但当地新能源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虽然龙头企业发展突出,区域产业环境优越,但产业整体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武进新能源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部门重视,无论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服务上,还是在企业融资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政策配套。”张仕贤表示,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作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当地新能源企业,在获得国家政策、企业贷款及科研等专项资金支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当地新能源企业发展的一根软肋。 行业前景广阔,急需加大扶持 “能源技术革命将使新能源产业崛起成为继IT行业之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技术的问题,其次是“发展环境上还有一些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日前确定的启动内需“一揽子计划”中,尚未明确新能源领域投资的具体数额,仅国家电监会日前表示,将建议增加对新能源、水电、核电等领域投资。中央此次扩大内需措施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一直为业界所关注。张仕贤透露,在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武进区发改局也跃跃欲试,想申报新能源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曾经为武进的新能源项目进入国家相关目录和计划跑过江苏省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其间饱尝艰辛。“武进新能源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虽然我们已经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国家对发展新能源也非常重视,但具体申报项目时,还是感到越往上民营企业越难获得政策及资金支持。”他非常盼望国家政策能够平等地对待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 冯飞认为,我国要抓住能源技术革命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必须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由于当前能源价格没有计入污染成本,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比价关系不合理,新能源价格偏高,必须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和细化,这些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加快。” 此外,国家在税收、产业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进行改革,进而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当前,应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措施与发展新能源战略结合起来。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投资非常积极,在市场准入方面,应使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能介入。”冯飞最后表示,对于后者,无论“姓公姓私”,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