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德国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加减法”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 发布日期:2008-04-2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为了保持并扩大在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政府最近决定,在2006年至2009年的“高科技战略”规划中对此投入20亿欧元之后,再追加20亿欧元用于支持和奖励企业在新能源领域里的创新计划。而德国政府2004年颁布的《再生能源法》规定,最迟2009年政府对新能源行业的补助将逐渐减少。针对这一“加减法”的矛盾所在,本报记者采访了德国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部长加布里尔先生,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回答中,希望可以使读者对这个可再生能源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更多的帮助。

    加布里尔先生对“加减法”问题的回答让我们很意外。他说:“我们(指德国)的《再生能源法》规定,对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给予补助。这种补助是严格依据发电原料、建筑年份和设备功率发放的,并且逐年递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促使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而不是一直依靠财政帮助。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必须不依靠任何帮助,同常规发电能源展开竞争。”
加布里尔先生认为,到更改法律条款生效时的2009年,由于太阳能行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太阳能设备变得越来越便宜,企业也能取得良好的销售额,对该能源的补贴就有所下降了。与之相对的,对海风发电和地热发电的补助还要追加,因为在该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上还需大量投入。政府会定期检测,是否有降低补贴的可能。

    当记者问到“如果从2009年即开始减少对新能源的补贴,是否会对德国政府在2005年7月13 日通过的《国家气候保护报告》,其中提出了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9年减少40% 的具体目标产生影响”时,加布里尔先生说:“德国联邦政府把气候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12月我们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几个重点是: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仅用于发电,而且应用于生产燃料和提供热能。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住房的能源标准提升30%(其中也包括老房子)。在此,我必须申明一点,2009年以后,对某些能源的补贴会有所下降,但联邦政府绝不会减少对气候保护的投入。在2008年的预算中,联邦政府准备将33亿欧元投入气候保护。这个数字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200%。

     有专家认为,德国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比如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来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就业等问题。但也是由此,德国的可再生能源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全球众多国家都将气候保护、发展新能源借以应对能源危机问题的时候,德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发展优势抢占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

    从加布里尔先生对新能源在德国环境保护过程中所起作用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德国相关的政策导向。他认为,“煤、石油、天然气变得越来越稀缺,其价格也日益增长。而核能呢,又有诸多缺陷。对资源贫乏的国家而言,就如德国,要保障能源的长期供应,可再生能源就变得不可或缺了。同时,在经济领域中所取得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德国工业生产并出口必要的技术,从而创造了不少工作岗位。当然,受益最大的还得数气候。此外,德国不仅仅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的现代火力发电站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而且我们特别期望二氧化碳分离和存储技术获得成功,即碳捕获与存储技术(CCS)。这样一来,煤炭也能变成一种清洁能源了。”

    国内交通污染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而在中国人普遍青睐高档轿车的意识下,德国的宝马、奔驰尤其是奥迪汽车无疑是人们经常见到的标识。据不完全统计,奥迪汽车在我国政府用车中所占的比例暂且不谈,却已经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进口奥迪汽车就更是“高档中的极品”。那么,如此重视大气保护的德国在这些车辆出口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之前,有没有从这些车的环境保护方面加以引导性的限制,例如排量等?针对记者的这一提问,加布里尔先生回答说:“德国汽车品牌如奥迪、宝马、奔驰等在中国能得到推崇,对此我感到无比骄傲。”他认为,恰恰是汽车工业对环境和气候的保护应当承担重大责任,因此,在这一方面,它必须比过去作出更多努力。限制出口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真正的良策是制定对所有生产者都有约束力的规则。正如在欧洲将要推行的规定:所有新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求控制在每千米120克。在这一目标上,我们是一致的。但如何作用于单个生产商,目前还在讨论当中。毋庸置疑,将来奥迪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定会降低,但在技术和外观方面依然会保持原有的魅力。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