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G20推动能源变革新能源迎来新机遇

文章来源:紫荆网 | 发布日期:2016-09-05 | 作者: | 点击次数:

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大背景之下,能源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也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机遇与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仅依靠发展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大背景之下,能源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也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机遇与挑战。

各国齐努力 推动全球能源变革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以“构建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来”为主题的G20能源部长会议已在北京召开,致力于在G20框架内推动更大范围能源合作、应对能源环境挑战,并审议通过了G20能源部长会议《北京公报》以及在可再生能源、能源可及性、能效合作方面的三个行动计划,进一步彰显了G20以行动引领和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决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G20作为包括全球最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决策性论坛,显现了代表性、平等性和领导力的特点,已逐步成为加强国际事务协调合作、进行有效国际经济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最重要平台。2016年G20杭州峰会是在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巴黎协定》之后召开的首届G20峰会,也是中国“十三五”期间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后首次担任G20主席国的国际峰会。

为把合作愿景转化为共同行动,本次G20能源部长会议批准了《G20可再生能源自愿行动计划》,提出行动计划落实该战略。包括到2030年显着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为提高可再生能源私人部门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等。

政策助推新能源 光伏行业前景佳

目前,国家能源局正抓紧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和“十三五”电力规划。其中,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将是贯穿中国“十三五”全域的重点工作,规划围绕“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将着力调整电力结构,优化电源布局,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为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可再生能源调峰应坚持本地为主,鼓励跨省区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化方向。

在同期举行的“2016光伏领袖峰会”上,中外清洁能源的领军企业共同为即将到来的G20首脑会议建言——加强全社会的能源未来意识,引导民众积极选择清洁能源,促进国家能源转型战略的实现;推动光伏与其他清洁能源、微电网、储能、电动汽车及电网控制等技术的创新结合,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构建完善的产业政策环境,鼓励技术及融资模式创新;强化国际合作,互相借鉴成功经验。通过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各种国际平台推动产业交流,深化产业合作。

2016年5月24日,在SNEC第十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上,招商新能源宣布将在山西省大同市建设全球首个“熊猫光伏电站”。大同发改委副主任王明生表示,山西省正在进行能源转型,大同市承接了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联合推出的“领跑者计划”,首个熊猫光伏电站落户大同,则更加体现了山西大同在光伏创新方面的引领带头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大同在光伏创新方面已由技术“领跑”向模式“领跑”转变。8月5日,全球首个百万瓦级大型佛教公益电站“灵隐光伏一号”捐赠仪式在杭州举行。招商新能源集团将以“灵隐光伏一号”公益项目为主体,通过自主出资与社会公众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并运营全球第一座佛教公益光伏电站。该公益项目每年收到的电费将以出资人群体的名义按出资比例捐赠予由灵隐寺牵头成立的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种种行业首创充分体现了政府及非政府的各种国际平台推动产业交流,深化产业合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推动是行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该产业。在全球投资热潮的推动下,低碳技术进步的步伐可能远超预期。保守估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总投资预计将达4.5万亿元人民币,能拉动全社会总投资9万亿元人民币,低碳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同时,市场分析师表示,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电力企业一度前景较为黯淡,随着利空因素消退,虽然新能源上网电价有下调压力,但在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30年要达到20%的大前提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量及用电量仍有望持续增长。随着G20的开启,在环保及新能源全球协作及政策支持力度料将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电力股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及上涨动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