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应由市场决定文章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发布日期:2009-12-01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近期,“产能过剩说”给整个新能源产业带来震荡,各种声音随之而来。一时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多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我国新能源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过剩之说”有失偏颇 目前,包括大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6亿吨标准煤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0%,而2020年这一比重要达到15%,届时,我国能源总消费需求量将可能接近40亿吨标准煤。很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在这样的现状下,新能源“产能过剩说”又从何说起?石定寰直接道出了心中的疑问。 “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应由市场来下结论。”石定寰以遭受产能过剩质疑的多晶硅为例,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其市场现状。他说,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为6.49万吨,其中电子级多晶硅2.44万吨,太阳级多晶硅4.05万吨。2008年全球太阳电池总产量为7900兆瓦(MWp),其中薄膜电池总产量895 MWp,晶硅电池总产量7005 MWp。按照2008年太阳级多晶硅消耗水平为8吨/ MWp的标准,2008年太阳级多晶硅的总需求量为5.604万吨。在电子级多晶硅中有一部分以单晶硅头尾料的形式流入光伏领域,大约占电子级多晶硅的1/10,即2440吨,因此,太阳级多晶硅的实际需求量为5.36万吨。这与2008年太阳级多晶硅的产量相比,仍然缺少1.31万吨。由此可见,直到2008年,全球多晶硅仍然供不应求。 具体到我国,在2005年以前,我国多晶硅产业几乎是空白。当时我国惟一一家存活的多晶硅企业的生产能力仅为年产100吨,远远低于全球多晶硅产业动辄千吨级以上的规模。近年来,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强力拉动,以及产业界的努力下,我国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多晶硅产业,已经开工生产的多晶硅生产线均采用闭路循环、清洁生产的工艺和西门子改良技术,并达到了千吨级以上的生产能力,部分企业能耗水平达到了150-170千瓦时/千克(kWh/kg)。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为4721吨,相比于17850吨的市场需求量,仍然缺少13129吨;2009年,我国晶硅电池的产量预计约3500 MWp,按照7.5g/Wp计算,共需2.625万吨多晶硅,而200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预计为1.3万吨。很显然,仍有过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 石定寰说,虽然我国多晶硅供求紧张的情况正在缓解,但从实际需求与供给量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说”的背后 既然不存在“产能过剩”,那么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石定寰分析,“产能”概念不清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来说,产能是指一条生产线或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已经具备或形成的生产能力,是实际生产能力,不能与计划产能、设计产能和在建产能混为一谈。 石定寰举例说,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为零;一个刚开工生产的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也完全不同。如一个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吨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在开工的第一年生产了200吨,那么当年实现的实际生产能力就是200吨,而不能统计为1000吨。 石定寰指出,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当年的实际生产量也许会超过其设计产能,因为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工厂是满负荷生产的,因此不管其设计能力多大,都应当用当年的实际产量来衡量;而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于产品滞销,存在开工不足的情况,实际产量会小于生产能力。 石定寰强调,计划产能、设计产能和在建产能包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应作为产业发展的可靠依据。 发展新能源任重道远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可谓微乎其微。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理解与扶持。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容纳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一些问题。 石定寰认为,无论问题有多少、争议有多大,都应遵循国家的能源替代战略,坚持“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向。 石定寰指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发挥市场调节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尤其是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由从事基础性、战略性研究的“国家队”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队伍组成的科技创新大军。 目前,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很多,但研发投入和人才都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层面的研究团队。着眼于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正在联合相关机构筹建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 在石定寰看来,这是在探索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支撑方式,既为政府决策服务,又为企业技术提供帮助;既进行重大战略研究,有重点地开发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又实施重要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发布,努力形成一个开放式、网络化的公共研发平台。 “我希望它能发展成我国太阳能电力领域的‘国家队’,带动太阳能产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石定寰说。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