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新能源的“过剩”与“不足”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 发布日期:2009-11-21 | 作者:章迪思 | 点击次数:

这段时间以来,关于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自从8月份国家两部委发布《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后,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现象,一时间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然而就在前几天,据媒体报道,国家科技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后者认为,此前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就“规划产能”而言,若考虑“实际产能”,那么新能源产业远未“过剩”。

尽管界定了“规划产能”和“实际产能”之区别,但是,相信大多数行业内、或者准备进军相关行业的企业仍是有点一头雾水。客观真实的行业数据,是广大企业制订发展战略、确定研发方向的最根本依据。基础数据的似是而非,或者自相矛盾,可能导致企业对形势的判断不明甚至误判,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统一、准确的行业信息,责无旁贷。当然,其间的确会碰到不少操作性问题。比如,新兴产业大多涵盖面广,往往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如何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是一门学问。再比如,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必将颇费周折,由谁采、怎么采、采什么,可能单靠“拍脑袋”还不行,必须多听取专家意见,多进行实地调研,这样一来,又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一份看似简单的基础性数据,却要做那么多“幕后工作”,有的部门或许未必乐意……不过,本着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则,上述这些“难题”理应都不“难”。

再进一步来说,不管新能源产业到底是不是“过剩”,这个判断,其实都不宜只由政府部门做出。市场如同一个生命体,有着自我调节功能。产能不足,自然会有企业源源不断地追加投入;真的产能过剩,也势必会有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达到新的平衡。只要政府发挥了规范市场的“裁判员”功能,又提供了客观全面的信息,剩下的,就让市场自己解决吧。人为地给出一个定性判断,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很可能会延缓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

当然,之所以有“过剩”和“不足”之辩,说明新能源真的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而且,有一点共识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至今仍是一大空白点。换句话说,有可能“过剩”的,往往是整个产业中高污染、高投入、附加值偏低的低端环节,真正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过剩”的。

想明白这一点,对于上海来说,可谓机遇无限。以新能源制造装备为例,目前的国内需求非常迫切,而上海恰恰具备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优势:柴油机、内燃机等动力装备的制造有悠久历史,还有不少应用型研究院所和企业。如果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再加强企业牵头的“中试环节”,必将打造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制造装备产业链。这不仅体现了上海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也有助于上海为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