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西屋电气以技术转让引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

文章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 发布日期:2009-11-2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华的首次正式访问,使得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10月30日,在奥巴马总统访华前夕,中美商贸联委会在杭州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双方政府对中美能源合作项目 (ECP) 的支持。ECP 是创新的公私伙伴关系机制,致力于利用中国美国商会会员及其他美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来帮助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该项目不仅表明中美两国可以携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充分显示了企业在气候问题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美两国在核电技术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双方清洁能源合作的先行者,其中尤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最为典型。早在1981年,西屋电气就在中国成立了办事处,并随着一系列合资机构与合作关系的建立,逐步为中国提供核电方面的技术服务,其中就包括已运行的的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和大亚湾核电站。

    尤为突出的是,西屋电气为正在建设中的三门。海阳核电站等提供了包括4台AP1000机组在内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是全球核电发展50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经过美国核管会认证和批准的三代半核电站技术,其基于标准的西屋电气压水堆技术,具有高度的技术先进性与安全性。相比于同类技术,AP1000更易于运行和维护,同时其模块化建造方式也降低了建设成本并非常有利于批量生产。

    与以往核电机组的引入相比,西屋电气互惠互利的技术转让项目意义更为重大。目前技术转让工作正按合同顺利实施,工程建设在中外双方的努力下向前积极推进。

    西屋电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ris Candris表示:“中国选择AP1000使中美双方实现了双赢。AP1000将极大地提高中国以更为清洁、安全和经济的方式大幅增加基础电力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实现其能源独立的目标。西屋电气与中国的合作可谓开创了行业先河,也为中美高技术合作树立了典范。”

    西屋电气公司高级副总裁Ric Pérez指出,西屋电气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开放的态度,信守技术转让承诺,保证技术转让的完整性,希望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到中国的核电建设中来,帮助中国提高核电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西屋电气的AP1000在全球也是理想的核电技术。在美国,计划建设的27家核电站中有14家已宣布采用AP1000,其中还包括了仅有的6家已签署工程、采购和建设合约的核电站。包括法国所有正在运营的核电站在内,全球40%以上的运营中的核电站均采用了西屋电气公司的产品或设计。

    西屋电气在华业务与技术转让的进一步发展,既是中美两国加强清洁能源与技术转让合作的见证,也是核能在清洁能源中地位日益上升的表现。

    与风电、水电等其他清洁能源相比,核电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作用相当,但同时又具有容量大和基本不受天气等外因影响的优点,能够在有很小环境影响的情况下稳定供应大量电力。因此,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核电是当今最切实可行和能大规模发展的商用替代能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核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青睐,以美国为例,核能已在美国总体发电量中占据20%的重要份额,美国能源部正在推动新一代核反应堆的建设,其中包括国会拨付185亿美元贷款担保用于上马包括西屋电气的AP1000反应堆在内的核电新项目,以进一步发展核能。

    在中国,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强调,核电是当今最现实可行、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也表示,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核电发展无论是从建设规模还是技术利用上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张国宝近日指出,我国在建核电规模已经达到1892万千瓦,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在中国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上甚至表示,根据目前发展速度,完成这一规划目标肯定没有问题,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日益临近,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美两国的最新动向。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以应对气候问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奥巴马总统访华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契机,将有助于双方在清洁能源特别是核能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并推动更多类似西屋电气公司这样的美国企业对华的技术转让,从而推动中国清洁能源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