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清洁能源:中美合作与博弈的新领域

文章来源:中国网 | 发布日期:2009-11-1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周英峰)能源问题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此次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11月16日,中美清洁能源圆桌会议召开;17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以很长篇幅谈到了推进清洁能源合作问题;同日,两国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清洁能源的政府及企业间合作协议。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清洁能源正在成为中美两国合作与博弈的新领域。

合作:双方的共同选择

“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能源发展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加强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突破口。”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圆桌会议致辞时说。

考虑到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不可再生,石油又大部分产于地缘政治敏感的区域,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美国朝野的一致主张。而对中国来说,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接近70%,资源环境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

“美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国,中国是全球煤炭第一消费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资源和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两个国家面临共同的挑战,拥有共同的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务实,合作项目也落实到了具体部门和企业,更具可操作性。”陈凤英认为,清洁能源有望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的亮点和经贸合作的增长点。

博弈:市场与技术交换

在18日举行的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签字仪式上,神华集团与GE能源集团签署了《关于设立气化技术合资公司的谅解备忘录》。这是此次签署的5个中美企业间合作协议中的一个。

“中国是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电力市场。”GE能源集团气化业务全球总经理蒙特·阿特韦尔这样解释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原因。事实上,这也道出了许多美国能源企业的想法:抢占中国清洁能源领域的巨大商机。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按照美国商务部测算,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届时将达到5550亿美元。对于急于走出危机的美国来说,这块市场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相对于美国,中国关注的重点是清洁能源技术。一直以来,中方希望通过进口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来平衡中美贸易,但是美国对华实施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阻碍着合作的进展。

而根据此次通过的《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将建立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一种政府和产业间的伙伴关系,旨在加强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该项目将利用私营部门资源和专长,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

“煤的气化是洁净煤技术中的一个核心技术,与GE能源集团的合作,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起点上,把这个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介绍说,这次双方是等股份合资,GE将把其技术开发成果整体转移到合资公司。

陈凤英认为,从全球角度看,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并不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国家,出于开拓市场的考虑,它不得不适当放松技术管制,这有助于推动双方深入合作。

前景:光明中仍有隐忧

“我们是与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合作,双方会开发出很好的技术,可以走向全球开展业务。”谈到未来的发展前景,蒙特·阿特韦尔对与神华的合作很有信心。

美国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拥有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拥有巨大市场潜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前方一片坦途。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指出,目前中美双方在能源领域拥有良好合作平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中国率先引进了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并开工建设了世界上首座AP1000核电站。但与双方的合作潜力相比,还相差甚远。

今年,旨在为两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美双方同意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两国各出资一半,优先研究建筑能效、清洁煤及清洁汽车等技术课题。

“应该说,中美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起步很好,但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美方不太可能把核心关键技术拿出来。”陈凤英认为,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条例依旧存在,中国想要的美国未必能给,双方技术合作存在着一定变数。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对中国的诉求也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但对中国而言,清洁能源经济仍属于概念经济,市场的开放需要审慎。

“对于中国能源企业来说,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并在管理上、体制上加强创新,这样才能抓住这一轮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真正抢占制高点。”陈凤英建议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