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发改委:新能源产业积极调整非常必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发布日期:2009-11-19 | 作者:尹振茂 | 点击次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新能源产业积极调整非常必要

本月16日开始第二次新能源产业摸底调查,侧重普查,以了解具体的产能产量

证券时报记者 尹振茂

编者按

近期科技部与发改委对新能源产业发表完全不同的看法备受关注。从今年9月底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10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业内关于新能源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在该文件发布后不久,在无锡举办的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上,包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等在内的众多业内人士即对新能源产业过剩问题发表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近日,在深圳举办的第11届高交会“深圳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投资国际研讨会”和“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分别就新能源产能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看法,“过剩之争”仍将继续下去。

在17日上午举办的“深圳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投资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国务院已经开始进行为期10天的针对新能源产业的第二次摸底调查,此次调查从本月16日开始,25日结束;上次摸底调查是重点调查,而这次则是到各省进行普查,以了解具体的产能产量。他表示,可再生能源行业是新兴产业,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其发展,但支持其科研和技术进步可能更重于支持产能扩大。

周凤起称,当前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今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10个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认为,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该文件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引起了巨大震动和激烈讨论,反应非常强烈,意见也不统一。

据周介绍,《若干意见》的下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在今年7月下旬的一次调研后,温家宝总理指示相关部委共同组织调查研究,召集学者、企业家及行业协会领导人进行座谈,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在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后通过了该项决定,最后下发了文件。

此前,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保GDP增长8%已经在望;扩内需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的消费指数已在恢复和上升,但调结构有一定进展,并不理想。除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结构比例难以迅速下降之外,中央的文件还特别指出,在多晶硅和风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产生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将难以避免,经济效益将难以提高。

周凤起表示,对新能源产能过剩持不同意见的很多是积极从事新能源发展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甚至有一部分政府官员,总体来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新能源产业怎么发展都不为过,没有过热的问题,持此类观点的有相当负责层面的国家领导人员。周凤起认为,所谓的“过热”或“过冷”都是对发展过程中平衡状态的描述,如果供过于求就是过热,如果供不应求就需要加速;从战略上讲,新能源产业不会供过于求,但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段、某种条件下供过于求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

第二种观点是目前的多晶硅供给还有缺口,如中国去年还需要进口多晶硅。对此,周凤起认为供给缺口是暂时的。从最近的情况来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晶硅产业需求在下降,国际订单在下调。另外,由于存在暴利,国内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快,如江苏省的中能硅业,以前年产能也就两三千吨,但今年该公司已经有三个五千吨的生产线投产,而四川的乐山和雅安两地明年的产能将超过3万吨;上述公司和区域的多晶硅产能明年加起来可能将有6万吨。

因此,周凤起认为,《若干意见》上讲的现在多晶硅产能很快要达到8万吨并不为过。

第三种观点是产能过热不过剩,即发展势头是有问题,但目前还需要进口,所以不过剩。

对此,周凤起表示难以理解。他认为,“过热”就是供过于求了,不过剩是暂时的,过剩很快就会出现。

总体来看,周凤起认为,应该承认目前的多晶硅产能存在过剩,而且,分析产能过剩不能仅仅从中国来看,还要看全球的需求。据其介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太阳能专家做了一个预测,2010年世界的多晶硅产量是16.2万吨,需求是8.4万吨,供过于求7.8万吨。到2011年,世界的供过于求是11万吨。

周凤起表示,目前的供过于求当然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供过于求,但若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调整,就将面临挑战,会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大好形势产生影响,因此积极地进行调整非常必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