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新能源“过剩论”阴影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 发布日期:2009-11-12 | 作者:万晓晓 | 点击次数:

当多晶硅和风电产业被列入过剩产能名单后,过去一段时间备受热捧的新能源行业随即被扣上“虚热”的帽子。

以风电设备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有70多家设备商,如果其计划产能完全释放,风电行业的年产能将实现3000万-4000万千瓦左右,而目前中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容量最多只有1000万千瓦左右。

这种潜在的“过剩”给尚处于刚起步阶段的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乱相

中国现在已经是光伏产业最大生产国,占全球总份额从7%到44%。 不过,问题也就是随着繁盛而来。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在5万吨至10万吨,若产能真能实现,足以满足全球多晶硅年需求。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无奈地说:“不论什么行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产能立马上去。”

在风电领域,短短几年内就涌现出近70家风电设备厂商。按照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企业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的说法,“全国的风电市场需求,国内排名前三甲的风电设备企业的产能就够满足了。”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说,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是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而不是风电行业和光伏行业,这两大新能源行业的部分产业链条出现一定的过剩。“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的大方向不会有变化。”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水电、风电、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加起来才不过7%。这一水平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如德国可再生能源已达到14%,每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全国5%的用电需求,法国电力供应的80%来自核能。

长期关注风电领域的德同资本合伙人邵俊说,现在风电大多是低端同质化竞争,有的是买国外技术生产零部件,有的是做一些系统集成,但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公司还很少。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而且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掌握核心技术,且壁垒不高,我们不倾向于给予它们太高估值,”华夏基金的王亚伟说,“可能在发展初期,拥有先行优势的企业能享受高增长,后来市场虽然规模扩大十倍,而竞争者也多了十倍。”


  并网瓶颈

“中国光伏产业的泡沫有两个效应,一个是财富效应;第二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在地方政府争相将光伏列为重点产业时,施正荣质疑:没有市场,怎么有工厂!

产能泡沫、并网难是悬在国内光伏业者头上的两把利剑,而个别公司的浮夸,也向政府传递错误信息。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新能源业者不能只埋头发展,你只发展,电网不要,到头还是一场空。

对于国内新能源并网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悲观,“你看,比新能源并网更急迫的煤价和电价的问题,多次努力都调整不了,仍然在胶着。煤涨价,电力公司不干,电涨价,整个社会的物价都会发生变动。”

为此,施正荣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盲目扩张,缺乏对产业理性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最终造成的就是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2008年,中国1217.3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中,仅894万千瓦并网发电,即全国有约1/3的风电机组处于空转状态。目前,很多风电场实际等效满负荷利用小时数低于设计值,全国平均的容量系数约为0.2,而国际平均水平在0.25-0.3之间。

风机空转给国内电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国内电力巨头大唐集团为例,由于电网建设滞后,该公司有14个在建项目无法按时并网发电。待核准项目中,有8个项目受介入系统影响,无法通过核准。而占据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近80%的五大发电央企,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此外,即便是一些风电场在并入电网之后,还常常被电网限电。据统计,2008年全国风电限电量接近3亿千瓦时,预计该项数据在今年还将增加。

规划脱节

规划和现实脱节被认为是造成目前新能源迷局的根本原因。

在风电设备产业,地方政府对风机制造引进的积极性甚至高于风电项目本身,使一些实力不强的风机企业开始大规模立项。“这些企业,少数是真建设,大部分是没建设。”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俊良说。

一份来自江苏省盐城市的内部报告显示,由于对风电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和管理相对滞后,致使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政策的制定者或许已经察觉了这一点。在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中,政策制定者强调行业要根据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规划。草案还规定地方政府、省市自治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家的目标和规范来制订。制订后,不仅要经过同级政府的批准,还要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电力监管部门备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