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颖春 冯 洁
日前,在搜狐绿色举办的“警惕新能源投资泡沫”论坛上,与会者就新能源是否过剩以及未来应如何发展等话题,做了相关讨论。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认为,“发展新能源的根本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很多企业对这个行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建议政府进一步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让大家充分竞争。“过去的电冰箱、电视机、汽车行业,都是从产能过剩的状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程度的过剩就没有适度竞争,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
“国内三大汽车公司就可以满足国人的用车需求了,如果说因为这样就将其他汽车制造厂砍掉的话,就不可能发展出像吉利、奇瑞、比亚迪这样的公司。”韩晓平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驻华代表处首席投资官员李耀则认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最终是市场行为,而国务院新近出台的通知则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指导意见。
“一个标准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分为货币与财政两方面,后进国家可能还会有一个产业政策。以这个标准来看,国务院出台的通知便不能说是一个标准的产业政策,而更像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这个指导意见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硬性的、指令性的、计划性的意见,而是从宏观层面对行业的预警指导。”
根据李耀的统计,2003年~2008年金融危机前,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增速非常快。2003年~2008年增长了5倍,而2009年以来,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PE或者VC,投资均下降了23%~32%,他以这组数据阐明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根据英国新能源财经有限公司的统计,在多晶硅领域,截至9月11日,中国有23家采用西门子改良法的厂家已全部投产,产能约为35000吨,加上半投产的厂家,产能将达到48000吨左右。如果将全国各地已经宣布要进入多晶硅生产行业的60多家企业计算在内,年产能将达到15万吨。因此,国家对多晶硅行业做出适当警示,是可以理解的。
该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应俊认为,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为了解决就业发展经济,某些地方政府往往有很大冲动,因此这种警示不单单是针对企业,更多的是针对地方政府。
作为风电投资,整机制造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与其投资整机,不如从其他配套产业链上去挖潜。以海上风电的吊装船为例,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都还很欠缺,将来随着海上风电的大发展,市场对专业吊装船的需求肯定会十分强劲。太阳能行业也是一样,如果光伏组件过剩了,不如在控制系统上进行投资。
与光伏行业不同,中国风机整机制造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内,如果能用更长远的眼光考量国内整机制造产能,随着未来几年欧美各国新能源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国内风机将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国外,过剩也就找到了“出口”。
他认为,中国整机出口,短期内也许会比较困难,因为这涉及到国外的电力、能源市场。与中国一样,这些领域在国外也是比较保守的,中国企业要想进入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功夫。从中国企业自身来说,产品的技术、运行的经验、国外保险公司是否愿意认保,风机认证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应俊相信,随着国内风电市场的逐步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上比较领先的大型风机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希望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