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能源因何沾染重复建设"旧病"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发布日期:2009-09-14 | 作者:马红雨 | 点击次数: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政府的各项政策激励和适度宽松的银行信贷环境下,我国经济已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上半年GDP增幅达到7.9%,在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依旧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令人担忧的是,投资冒进、重复建设这一困扰中国经济的顽疾正逐渐向新兴产业,特别是向风电和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蔓延”。 新一轮产能过剩 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调研显示,一度红红火火的光伏企业3/4以上已倒闭歇业。可是,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7个,还有一大批项目在建或即将建设。而就在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国内市场却需求不足。据悉,我国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300兆瓦(1兆瓦=1000千瓦时),国内装机容量仅约50兆瓦,尚不足3%,剩余97%以上出口国外。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能源行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针对这样的问题,会议表示:“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在推进结构调整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些新兴产业也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追捧,但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很可能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对此表示担忧。他同时表示,在这些新兴产业领域内,目前中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在一般加工制造过程发展得比较快,这就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香港中银国际能源分析师刘志成表示,“温家宝总理讲的主要是针对一些新能源子行业,如设备方面。美国6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依赖程度高,发展新能源减少对外依赖的做法是合理的。我们注意到为应对金融危机,重振美国经济,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绿色新政”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都积极推行绿色发展。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各种资源的进口国。”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人士认为,世界各国大力提倡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替代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是出于对国家能源的安全性与独立性、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和促进新产业、增进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而从运用新能源所带来的实际意义来看,它的效用不但超出了前面的举例而且正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经济模式便是在新能源广泛使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经济模式,将成为各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目前新能源多数作为电网的即插电源被应用在发电领域中,新能源装机量占比和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新能源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德国、西班牙等新能源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两个指标远远低于它们的水平,所以在我们看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整体的趋势还是向上的,产能过剩和产能重复建设的问题只是出现在一些子行业产业链的部分环节里,如:风电整机制造行业和多晶硅制造行业,这点在政府的报告中也写得十分清楚。 供需失衡带来暴利 对于出现在风电整机制造行业和多晶硅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产能重复建设现象,专家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政策支持下供需失衡带来的暴利所致。以风电整机行业为例,在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五大发电集团采取激进的“圈地”式发展策略,大力上马风电场项目,造成近三年来我国风力发电装机量的年复合增速均在100%以上。 下游需求的迅猛增长给风电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充裕的订单,也使风电设备的毛利率稳居发电设备制造业之首。量价齐升的产业背景不但使已经进入的商家收益颇丰,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厂商进入。产能的盲目扩张,技术的重复引进造成了风电整机行业的产能过剩,激化了厂商的竞争,未来行业整合将在所难免。同样的“暴利驱使”现象也出现在多晶硅制造业中,不过与风电整机行业不同的是,推动行业出现暴利的政策来自于国外。 从2004年开始,受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扶持光伏发电政策的影响,欧洲的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呈现了高速增长。装机量的大幅提升推动了对光电转换材料多晶硅的需求,需求的急速扩大和产能的不足使多晶硅的现货价格从05年的35美元/公斤一路攀升至08年的480美元/公斤,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进入多晶硅制造业。 不过,产能的过度扩张和下游需求的急速萎缩使多晶硅的价格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急速下跌,当前70美元/公斤的现货价格已经使多晶硅行业告别了“暴利”时代,新进入的企业开始为生产能否盈利而焦虑。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