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能源革命欲再造全球分工体系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发布日期:2009-03-18 | 作者:陈其珏 | 点击次数:
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特征是以蒸汽机取代生物能源,以初级水平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人的手工劳动,社会产生了就业模式的改变,同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界中叶,出现的电气、钢铁、化工“三大技术”和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讯“三大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这次革命的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二次产业革命不仅使工业化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而且使工业化国家和非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产业革命指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包括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在内的新技术革命兴起。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全自动化生产。产业结构的非物质化趋势愈演愈烈。 第四次产业革命
一场或许是人类自有能源使用记载以来最庞大、最深刻也最为惊心动魄的能源新技术革命正在无声无息中袭来! 今年1月25日,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复兴计划进度报告》,宣布未来3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一倍,运用贷款和其他财政手段来为清洁能源项目调动10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同时为美国家庭安装4000万个智能电表。紧接着,白宫又宣布,到2015年美国国内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00万辆。2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政府提出的8380亿美元经济振兴方案,其中有一半以上被认为将涉及能源产业投资。仅仅5天后,奥巴马向国会提交了总额为3.6万亿美元的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重心同样放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和气候改革计划。[NextPage] 这一连串大手笔都是在美国首任黑人总统奥巴马宣布就职后的一个月内密集推出的,其用意和“野心”绝不简单。在能源战略专家武建东教授看来,这些举措的背后其实隐伏了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即借助清洁能源的推广、智能互动电网的构建以及能源通货的再造来催动一场新能源革命。 和100多年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崛起时代有所不同的是,呼之欲出的这场新能源革命,需要转变整个能源利用方式,以可再生能源重构人类使用能源的创新体系,继而催生一轮以能源为主导的全球新技术、新产业变革,最终实现全球分工体系的大“换血”和全球利益的大重组。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中国究竟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标?由美国奥巴马政府主导的这场新能源革命其内在逻辑又是怎样?以化石能源为基础构建的全球现行能源体系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本报记者 陈其珏 2012 奥巴马能源新政的政治界限 种种迹象可见,由美国奥巴马政府催动的这轮新能源革命已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变革的重要支点,以此可以撬动更多产业的危机重建、更多新技术的颠覆迸流以及更多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倘能洞悉奥巴马能源政策的逻辑链条也就洞悉了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内在机理。 就此,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教授,听取了他对美国此次新能源革命及可能给世界带来影响的最新见解。 作为能源战略领域的知名学者,武建东在业界第一个提出了中国需要大力发展互动电网的观点,被业界誉为“中国互动电网学说的奠基人”。而他提出的应制定以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作为中国主力能源的电网转型战略也代表了我国电网信息化革命最为创新的观点。此外,他还首次提出美国正经历能源从物质资源向基本通货转变的观点,被誉为国际上新的“能量通货本位制学说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在他看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以最快速度大规模推出震惊世界的能源政策,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2月26日向国会提交总额为3.6万亿美元的2010年财政预算案。这份预算案被舆论称为“最具雄心的世纪提议”,其内容包括推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气候改革计划以及强制污染方排放自负。 该预算案计划到2020年和205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5年分别减少14%和83%,与此同时,污染排放许可将在奥巴马首个任期结束前的一年,即2012年开始出售。 “这意味着奥巴马把2012年作为美国清洁能源改革路线的转型标志,相当于在他上任30多天后就已强行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变革计划,并界定了美国能源变革的时间表。”武建东说。 而这样一来,2012年也就成为美国最新的能源变革的政治界限,因为从2012年开始强制征收污染排放,在这之前3年就是政策优惠期,这个优惠期会极大激发投资者推进新能源的投资。 “我估计美国开拓新能源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奥巴马2010年的财政预算案也等于公布了美国清洁能源的改革路线图,意味着从1859年8月27日美国成功炼制出煤油的100多年以来,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地重整其资源体系。”武建东说,“接下来,美国将以向污染方出售‘污染许可’作为‘定海神针’,大规模推进可再生能源的改革,并且力争将能源作为美国经济建设的主力产业。”[NextPage] 互动电网 或成新能源革命的激活器 尽管上述能源方略堪称宏伟,但武建东认为,目前已公布的能源政策只是奥巴马能源战略的表面文章和先遣改革,以电网大规模改造为代表的能源产业革命才是美国下一步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之一,并将成为美国大规模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前提。“也可以说不推进智能电网技术就不可能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 据他介绍,目前流行的智能电网概念实际上是商业流行语,原意为智能网格或智能网。但各国因电网实际运转情况不同而对智能电网的内涵、称谓都会有所不同。从中国电网的实际情况看,更适宜被称为“互动电力网格”,简称“互动电网”。 “工业革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以化石能源建造了人类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信息革命面临的最深刻挑战就是转变这种能源利用方式,以可再生能源建造人类使用能源的创新体系。”在武建东看来,发展互动电网是人类提高能源效率、再造人类能源生产方式的最理想道路,并且以科技创新再造国际分工,是国际危机重建中的最大的和平红利。 从本质上,互动电网就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从技术上,互动电网应是最先进的通信、IT、能源、新材料、传感器等产业的集成,也是配电网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储能技术的合成,对于推动新技术革命具有直接的综合效果。由此,电网具备可靠、自愈、经济、兼容、集成和安全等特点。 事实上,美国早在奥巴马上台之前就已开始了互动电网的尝试。2008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市建成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此外,美国还有10多个州正在推进智能电网发展计划。作为奥巴马坚强支持者的谷歌公司与通用电气更于2008年10月发表联合宣言,强调双方正在共同合作推进将美国电网改造为智能电网的商业计划。 2月中旬,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向奥巴马提出了发展高科技与增加知识型就业的战略建议,他认为,美国应该集中发展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等领域,建造起更为先进、更具竞争力、面对未来的基础设施,再次打开美国的增长引擎。为此需要偏重能实质上创造就业的项目投资,为了21世纪而创造工作机会。IBM也被视作美国智能电网的开拓者和领先公司。 据武建东介绍,美国现已开始对其价值3万亿美元的电网系统实施智能电网技术和超导材料集成的升级改造,这将导致全球能源领域的重大变革。而在大洋另一边,欧洲也在积极推进超级智能电力网的改造。 “任何一个大国发展能源、推进能源转型都必须对信息化电网有所战略投入,有所长期安排。谁掌握了信息化电网,谁也就主导了下一代全球能源的战略能力。”武建东说。 能量通货 美国经济重构之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重大的转型之中,奥巴马不但把能源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也第一次尝试将能源从物质能源中提炼出一种“金融要求权”。用武建东的术语来说,就是产生一种新的“能量通货”。 “这种‘金融要求权’可以理解为美国的一个新的通货,如对排污权的争取就可以充当这样一个通货。”武建东说,未来美国将把使用“能量通货”与纸币通货的“双本位”时代纳入美国经济。 这种通货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为美国填补巨额预算赤字。奥巴马曾明确表示,今年的预算案将是1.75万亿美元,2013年将把预算赤字降到533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奥巴马要在不到4年的时间之内将赤字降低1.217万亿美元。 “而美国解决财政赤字最拿手的手段就是征收排污许可。奥巴马政府预计在这个预算案中2019年之前,美国强制排污收费有望达到6460亿美元。美国将把这其中的1200亿美元投到清洁能源中去,以便拉动美国经济。”武建东说。 在他看来,“能量通货”实际上是一种有管理的能量制度。“这样一来美国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能源寻宝期、能源改革期。我估计美国未来将从能源的物质资源中至少可提取二、三十种可用于交易的‘金融要求权’,作为能量通货体系的构成。例如针对碳排放、电网、汽车的收费。上述收费权可进行交易,但如果使用清洁能源就不用付费,这样就可约束传统能源。” 具体而言,第一步是重估全球物质能源的市场配置和价值;第二步是逐步实现能源从物质资源向能量通货的转变;第三步就要逐步实现以能量通货概念为基础的一个金融要求权体系。通过这几个阶段的整合,能量通货将囊括水、土地、粮食等基本资源成分。能量也将成为与纸币并列的通货,具有商品和信用的双重本性,比单纯的纸币信用通货更有物质基础。 “这种能量通货将具有极大的价值。”武建东预测,美国据此将实现以美元纸币体系和能量通货为核心机制的全球分工体系,以修补美元体系单一制的不足。届时,美联储可以充分利用纸币发行权构建超额信贷能力和消费经济体系,美国政府则可以借助能量通货改造美国的能源需求和整个生产体系,引发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信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方式。 同时,强大的美元纸币体系和能量通货结合可以促进美国人的消费和生产,后者又可平衡美国的进出口和资本稳定机制,确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等级结构,“由此美国将重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建构全球商品和服务的市场配置体系。”武建东说。[NextPage] 机遇降临 中国等候抉择 面对欧美强国当下正在催动的这场新能源革命,中国在新能源方面又该有何作为? “目前,奥巴马已将能源产业选择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能源改革也已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但许多人仍认为美国处于危机的核心,而忽视了美国启动了以能源为主导的跨越式跨产业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这是对美国危机转型的误判,其结果可能是延误中国应对新技术革命的转型。”武建东说。 在他看来,中国不一定走美国能源改革的道路,但也不能走脱离能源革命主方向的道路。即使不能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发动者,至少也要形成与美国的能源变革并驾齐驱的态势。 以互动电网为例。当下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唯独中国还没有推行国家级的智能互动网升级计划,国内智能电网的技术发展基本上还属于国际上的较低水平,也没有一个城市全面运营智能电网——这在武建东看来,有可能令中国与主导国际电网革命的主力国家的身份擦肩而过,也极有可能失去自工业革命以来唯一一次中国在生产方式方面领先革命的机遇。 “为此,中国必须加快制定电网体系变革的转型战略。”武建东建议,以现有的国家对电网投资为基础,通过2009年新增3000亿元左右的投资,可以将我国现有的电网投资计划再造为以互动电网升级性转型为主的创新国家战略。 2008 年11 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今后2 至3 年内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09年1月12日,南方电网公司也宣布,初步计划每年新增投资约300亿元用于城网改造和农网完善,全网建设投资规模在900亿元左右。上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公布,2009年国家电力总投资将达到5800亿元,电网投资估计将达到4000亿元,但投资重点仍仅限于特高压、超高压电网以及跨区送电工程建设。 在武建东看来,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完全可以兼容互动电网改革,届时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会更高。 不仅如此,他认为,中国应该实施一项洲际能源互动网络计划,建议国家投入1000亿至2000亿美元,以内地需求为基本,联合韩国、朝鲜、蒙古、中亚诸国、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日本诸国建立区域互动电网标准。 “这相当于把中国电网和东南亚、俄罗斯、日、韩都连通起来,构筑一个奠基于通讯系统标准的能量交流系统。今后,中国可以从西亚、中亚和俄罗斯进口电力,这不需要庞大的海运和交通线负荷,相对于我们的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都是极大的改进。由此,中国也可以重新审视要不要从俄罗斯购买大量原油和天然气的问题了。”武建东说。 假设这个体系全部由超导材料来建的话,线路改造需要近200万公里,并产生10万亿美元的产值。“这将使亚洲地区主动地发动一场全球的新能源革命。” “而这么做的结果将使我们的上网速度提高到5兆到10兆左右,且成本比今天还低。”据他介绍,互动电网将使有插座的地方就有互联网,这将使互联网获得极大普及,颠覆和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个网络也将颠覆人类的交通工具,使电动车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全球正面临气候灾难的巨大威胁。而人类应对这场灾难的哲学思想应该是:预防一场灾难要远比战胜这场灾难伟大得多。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及时加入这场革命的出发点。”武建东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能源新政”已经成了奥巴马最有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他声称,将在10年内结束从中东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需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事实上,这不仅仅跟停止战争有关,也不仅仅是与石油利益集团撇清关系,无论奥巴马本意如何,产业升级与变革是个积极应对危机的办法,却不是一件新鲜事:大动荡往往会带来大变局,这已经有历史明证。 比如第二次以石油、钢铁、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就开始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界中叶,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动荡,而这次工业革命可以看成是对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并在动荡中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和现代企业制度,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定义“以通用机器取代人的技艺和用无生命的力取代人力和畜力,带来了一次从手工业劳动到机器制造的转移,并因而促成了现代经济的诞生。”来看,这一轮新能源革命毫无疑问称得上是又一次产业革命,而在有些专家眼中,这不仅仅是产业革命这么简单。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