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政府力促新能源车产业化

文章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 发布日期:2008-09-08 | 作者:刘成芳 | 点击次数:

科技部部长万钢(左二)在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二期工程考察

  4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达到什么规模?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希望能达到当年汽车产量的10%。

  8月3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清洁能源、绿色动力、助推奥运、和谐共赢”为主题。

  在论坛上,万钢首次给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到2012年,国内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按届时汽车年产辆为1000万辆算,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达到年产100万辆规模。这样,我国一年可节油7.8亿升,减少230万吨二氧化碳、7800吨一氧化氮和780吨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舆论:

  新能源车为奥运会做贡献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汽、东风、奇瑞、长安、福田汽车等企业提供的共595辆新能源汽车为奥运会服务,总运行里程超过200万公里。据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欧阳明高介绍,最初的计划并没有595辆之多,由于这些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表现良好,又追加了一批车。其中,东风提供的纯电动场地车由最初的300多辆,增加到445辆。

  在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福田汽车提供的燃料电池客车用作运动员收容车,同济大学和上海大众联合开发的燃料电池轿车用作先导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前,由于比赛现场在安全保障上要求“万无一失”,科技部为了让这些车辆进比赛现场,费了很大周折。而现在,北京残奥会的组织部门主动提出,让这些车辆继续为残奥会马拉松比赛服务。

  万钢表示,作为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最大亮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在奥运会期间有完美的表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官员:

  政府力促新能源车产业化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存在可靠性、生产一致性差、成本过高、政策环境差等制约因素,要想实现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欧新黔透露,这一点已经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有27家汽车企业已发布76种新能源轿车或客车,国家发改委于去年10月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

  欧新黔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万钢透露,奥运会结束后,科技部将组织“十城千辆”示范运行行动,即今后3年内,在10个以上有条件的大城市分别进行1000辆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

  此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国资委、各省市政府也将给予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据介绍,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研究大规模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

  专家:

  为实现占比一成出谋划策

  万钢提出的“到2012年,我国汽车产量中有10%是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宏伟的,也是非常艰巨的。目前,美国新能源汽车占比仅在1%至2%。8月31日上午论坛召开时,万钢话音刚落,就在会场引起不小轰动。

  在下午的讨论中,原国家机械部部长何光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熊传林、北汽控股公司总经理汪大总等人围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上获得突破;政府应该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环节为企业提供便利,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企业和社会大众要转变思想观念。

  何光远提醒企业:“新能源汽车在能源供给上应该实现多样化。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途径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只在动力平台上做工作,在汽车车身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以先进内燃机技术为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建议10%的目标具体化,设定主打产品,并根据具体规划建立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体系,使这一目标在系统架构下实现。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市场报总编辑李庆文提出了“中国进入了为绿色能源汽车减税的时代”的观点。他希望政府各部门能够协同起来,共同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助威、减压,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市场报》 (2008-09-08 第19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