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能源之路的得与失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 发布日期:2008-07-16 | 作者:齐云鸿 | 点击次数:

     当前和今后,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如果算上煤炭比例,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实际为9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果在国内外综合采取诸多措施,中国依然可以降低能源国际依存度,能源自给尚可维持。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中国的能源需求继续增加,能源短缺问题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实质上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是对油气等相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可以说,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1995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关,2010年将进一步超过5亿吨。如果届时国内石油供应能力保持在1.8亿到2亿吨,则中国的石油供需缺口达3亿吨,当年石油国际依存度超过60%。石油部原部长王涛曾特别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说,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太高、风险很大,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需要全盘谋划石油外交项目。

     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价格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中国更多研究人员大力呼吁,但中国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是2004年,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即便在决定开工建设之后,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步伐也非常缓慢,2006年8月才开始向镇海石油基地注油。特别是在选址方面存在一些战略不足,第一期4个库址全部在东部沿海,虽然充分考虑了东部经济发展方面的便利,却忽视了战时的军事战略安全,很容易被海外力量所轻易摧毁。这样的战略石油储备脆弱性非常明显。

     另外,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曾错失机遇,而出现变数时却时常应对不力。在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曾经急于向中国出口石油,赚取资金,而中国许多公司当时对近距离的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并不感兴趣,忽视了俄罗斯的这一愿望。而油价高位时,中国急于从俄罗斯的远东和中亚获取石油,但俄罗斯却对中国充满戒心,也抓住了国际油价高位和中国不计代价急于购买的心态,对中国能源计划进行大幅度牵制。

     回顾历史,中国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的确有一些深刻的教训需要吸取。

     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临急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中国自身的石油产量逐步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自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1年,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徘徊在8~15美元每桶之间,即使是2003年美国打击伊拉克之前,国际石油价格依然为22美元每桶。国际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及早和趁机大规模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估计不足,对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长期犹豫不决;同时没有考虑到居安思危,忽视了当初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投入与力度不足,减弱了国内因素的重要支撑作用,对国际石油的即时依赖非常严重,没有做到“家有存粮,心中不慌”。而国际形势突变,导致国际油价急速上升,2003年至2005年,从22美元每桶攀升到70多美元每桶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中国海外石油进口局面即刻相当被动,不仅被迫在油价高位购买,额外支出几倍的巨额资金,而且即便出如此高价也难以及时足量购得石油,四面找油却一时难以如愿。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联手兴风作浪,抬高价格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对外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和被动。

     第二,必须有战略判断和主见,注意临急不乱、冷静寻找介入时机,切忌跟风上当。目前中国无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只能被动接受,而一旦与中国有关的战事发生,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供应通道所受到的打击和钳制更是不堪设想。在如此的高价位,中国如临急处置不当、四处高价购买,正好是火上浇油,落入国外的预设陷阱。应该吸取教训加速进行石油战略转型、立足国内勘探开发,推进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改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切不能忽视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

      第一,中国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如能源供应国的政治不稳定、法律不健全、腐败盛行、大国插手、安全通道风险、海外军事力量保护缺乏、距离遥远以及国际舆论炒作等因素。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很可能呈现美国主导,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俄罗斯、非洲等产油区各分天下的局面。中国要争夺现有石油资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沙特和科威特的上游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基本不对外开放,中国介入其上游产业受到限制。俄罗斯对中亚产油国的控制比较牢固,中国的介入不能不面对俄罗斯的戒心。非洲对外开放的程度、国家安全状况各不相同,中国在非洲油气开发中具有自身优势,但仍然受到西方公司的激烈竞争。美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对中国的戒心非常严重,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亚太地区原油需求增长趋势成为众多的炒家和金融家的目标,他们在高位储备石油是本轮油价高涨的主要因素,但因中国尚未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往往成为其炒作目标和工具。

      第二,中国从俄罗斯和欧亚地区进口石油仍面临着许多风险和变数,需要慎重对待。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在中国对外多元化能源战略中,俄罗斯和中亚一直是战略重点。近年来尽管取得一些进展,但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的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况且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经常调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据预测,今后10~20年内,即便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其对中国石油安全的贡献也只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17%。在与中国的石油合作中,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变化的情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