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
德国指定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和使用文章来源:学习时报网 | 发布日期:2009-02-0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日前发布报告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继续增大,气温在随之上升。报告说,2006年,全世界能源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280亿吨,到2030年可能升至410亿吨。报告预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球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将从2006年的71%增加到2030年的76%。 近日,德国制定了国家节能计划,强调提高社会节约能源效率。其中包括采取建筑物实行能源证明书制度,促进旧建筑物按照节能标准进行重建的税制措施以及根据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定汽车税等具体措施。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尔也宣布,根据国家节能计划制定的目标,德国将打破国内能源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同时在2020年之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德国政府在强调节约使用和高效利用能源原料的同时,大力提倡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以达到分散能源供应风险,减少对化石能源原料和原油进口的依赖,平抑不可再生能源原料紧缺造成的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既符合德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也是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对减少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贡献。 风能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有重要的作用。德国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8428MW,居世界领先地位。2005年德国共实现风力发电总量265亿千瓦时,占德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3%,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42%,预计在未来数年里这一比例还会上升。近期德国风力发电的新重点是离岸风力园,因为德国北海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风力条件非常好。为此,联邦环保部在联邦政府制定的“德国前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范围内制定了一项旨在利用海上风能的战略。 德国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实践,以地下水开采井、井下换热器以及换热桩等技术途径获得浅部地热能源,这些技术与热泵技术结合使用。热泵可以从温度较低的热源中获取热量,释放出较高温度的、可利用的热量。与燃烧天然气或电力驱动的供暖系统比较,热泵需要的常规电能要少75%,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20%至25%。与燃煤的供暖系统相比,排放减少更多。2007年浅层地热能在德国供热市场上有一定的增加,热泵供应商卖出的热泵系统从2006年的44980个增加到2007年45300个。截至2007年底,德国大约已经安装了30万个热泵系统,而且在新修的建筑中有15%的供热系统采用的是热泵。 水能在200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中占到了35%,德国政府在未来数年里将大范围地更换或更新现有设备,以扩大水能,其目标就是要提高水能使用效率并改善水域的生物状态。需特别指出的是,德国政府认为,传统的通过建拦水大坝方式来利用水能并非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因为它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关促进和扶持,德国太阳能发电量在过去的两年中翻了3番,技术方面的革新和市场的不断成长扩大也使太阳能发电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逐年下降。在过去12年里,太阳能收集装置的价格下跌了一半。同时,太阳能收集装置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在德国约有100万台太阳能设备在对传统用水和暖气用水进行加热。[NextPage]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以及联邦政府的促进将进一步推动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德国的太阳能利用和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005年德国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10亿千瓦时,新增太阳能集电器面积96万平米(2004年新增75万平米),截至2005年底的总面积累计高达700万平米。 当然,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距德国政府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尽管德国在某些领域技术很先进,但德国政府认为,从整体来看,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使用在欧盟内仍不具有优势,德国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例仅为3.5%,远低于瑞典的31.2%和芬兰的27.7%,甚至连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6.4%都没达到。德国政府计划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德国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在供电中所占比重至少要达到12.5%,至2020年在整个初级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10%,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20%。 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减少80%,按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将占到12%,在发电量中的比重将占到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68%,在供暖中的比重将达到约50%。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