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
徐锭明:能源发展要转“危”为“机”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09-01-2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08年,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加速向实体经济侵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经济环境随之不断恶化,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如何面对2009年的经济,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中国能源企业如何在此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寻求新的机遇?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日前在“突破与领跑·百年经济论坛”上指出,2008年我们的能源在挑战中奋勇前进,2009年将化风险为机遇,继续前进。他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是我们遇到的第一次波及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真正面对这样的经济危机。危机时期是战略重组时期,危机之后重获新生。“有两种人可以重获新生,一种是本来强大的,经过危机后,脱胎换骨,形成非常强大的企业;还有一种是有先进的眼光,主动洗牌,避免被淘汰。” 徐锭明引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信心比黄金重要”。同时,他又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无限风光在险峰”加以补充。他说,作为企业,现在就是“心要热,头脑要冷”。中国有一句古话: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很简单,不会很复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反周期调节”,徐锭明认为能源经济、能源周期也有一个反周期的问题。前十几年我们在煤炭、电力上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所以,为了确保能源发展,均衡平稳,防止大起大落,在能源建设中也要坚持“反周期调节”,少的时候要防多,多的时候要防少,否则就容易出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错误。他指出资源企业在新的一年里不能放慢步伐,国家也会支持开发新能源的利用,不能冬眠。 能源发展要转“危”为“机”。在冬天过冬的时候,怎么才能转“危”为“机”?徐锭明指出,能源企业一要深化体制改革、二要加快结构调整、三要促进产业升级。他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善的能源市场,能源同样有产业升级的问题,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基础,所以能源产业要从高碳技术走向低碳技术,建设能源生态体系,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因为我们要过好冬天,冬天要干好冬天的事情,不要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出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徐锭明说:“认为能源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能源将从能源资源型社会走向能源科技型社会,有什么样的科技就有什么样的能源。” 当前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加剧,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徐锭明说,在这样的冬天,我们要加强科技研究,部署好我们的战略,在春天来了,我们就可以加速起跑。所以要过好冬天,我们必须要尊重规律。 石油从147美元跌到40多美元,高得让人惊心动魄,低得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对此,徐锭明认为其中有产品规律,同时也有金融规律在里面,“石油是金融产品”。 徐锭明分析,与美国金融危机相对比,此次危机和 1929年的完全相似。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从美国开始的,也是从金融开始的,也是从股票开始的。石油价的上涨和下跌,带动4到5个循环,石油的循环、美元的循环、利润的循环、财富的循环,财富在转移。“石油是金融产品,是金融变化的风向标”。 徐锭明认为金融危机以后,根据党中央的要求,能源建设和各大公司都将有相应的政策,三五年以后,中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将会在清洁、安全、可靠、稳定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能确保中国以能源的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在他看来,这也是我国3到5年需要加强的方面。 对于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徐锭明颇为看好新能源。他解释说,第一次能源革命,从木材时代走向煤炭时代,人类用了200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走向石油时代人类用了100年时间,现在进入到了第三次能源时代,也叫后石油时代,专家们预测需要100年。在研究了许多专家的研究结论后,他认为将需要50年的时间。如果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2040—2050年将是新能源有重大突破的时期,所以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能够在科技方面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新的、清洁的、安全的、可靠的能源保障。 太阳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都属于新能源,但是哪几个可以走在前面?徐锭明表示需要科技做基础。“太阳万能之母,开创风能、光能,包括生物质能。”如果可控制核聚变解决了,我们人类的能源是用不完的,没有新能源,我们可以创造它,“我相信科技可以创造新能源。” 同时,徐锭明呼吁政府多支持民营企业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希望国家要加强政策支持。他说,不能因为冬天来了,我们就放松科技的研究,毕竟未来取决于科技。( 李元友 陈玮英)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