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今明两年将大规模启用新能源环保汽车

文章来源:新浪网 | 发布日期:2008-12-3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7月至9月,500多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北京投入使用,为北京奥运会中心区域交通实现“零排放”、周边地区实现“低排放”立下了战功。

    10月,50辆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在深圳投入示范运行。

    11月,10辆长安杰勋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公务用车交付重庆市政府,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首站启动。

    搭乘北京奥运会这艘顺风船,新能源汽车在2008年尤其下半年着实火了一把。借着这股春风,在即将来临的2009年,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演奏出更加美妙的交响曲。

    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启动

    从2009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

    记者最近了解到,除了深圳、重庆外,北京、上海、武汉、大连、杭州、天津和长株潭地区将在明、后两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在燃油税开征等有利因素催化下,明年国内新能源车将出现上市高峰。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

    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契机。记者从上海市有关部门了解到,为迎接世博会,明年上海将有1000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

    此外,国家电网公司计划于2007年至2010年在系统内部使用1979辆电动汽车,同时完成与之配套的供电系统建设,4年内投入的总资金规模达78亿元。这一计划在明年进入攻坚阶段。

    在业内人士呼吁已久的快速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林弘宇副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杭州等地已经建立了快速充电站,在电池维护、管理和快速更换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明年会稳步推进充电站建设,但由于我国电动汽车还处于商业化初期,充电站不会出现快速、全面铺开的局面。”

    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主力军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林程教授认为,短期内新能源汽车还很难进入家庭,以公交、出租为代表的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迈向产业化的突破口。

    12月16日,备受关注的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在深圳上市。比亚迪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售价为14.98万元的F3DM目前只销售给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集团用户,个人用户在购买上还存在许多障碍。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主要在政府采购和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客车可能会先于轿车实现批量销售。”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据介绍,明年各城市采购的基本都是公交客车、出租车、邮政和环卫等市政用车。

    在今年的奥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一齐上阵,各占据一席之地。

这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节能和替代并重、过渡和转型兼顾”的现状。今后这种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主力军的角色会逐步突显出来。今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深圳首次明确提出将“以混合动力为主”开展大规模示范运行。目前在深圳、重庆投入使用的均为混合动力车,明年各大城市采购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将占很大一部分。

    技术标准比政策先行

    自2007年11月1日《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以来,汽车企业都在翘首期盼后续的具体实施细则、财政扶持和激励政策。记者了解到,这些政策之所以迟迟未出台,主要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还不完善。

    12月17日,记者联系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他正在深圳参加一个电动汽车标准讨论会。会议主要探讨混合动力汽车分类标准,为明年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做准备。

    据财政部人士透露,明年我国将根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型传统汽车的差价,以及由第三方评定机构评定的燃油经济性,适当予以财政补贴。技术越先进,节油效果越好,得到的补贴就多。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也将获得政府补贴。

    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从北京奥运会以来,包括一汽、东风等大集团在内的中国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已经由之前的观望转变为积极参与。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热情。”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基本还是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倾斜的。据了解,目前进入明年各大城市采购目录的基本是原来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的企业,这些企业至少掌握了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