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
二甲醚是否能拉动甲醇市场需求?文章来源:慧聪网 | 发布日期:2008-12-2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06年以来,国内甲醇产能增速迅猛,3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明显快于传统下游年均10%左右的增速,甲醇生产能力过剩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二甲醚作为甲醇的新兴下游被寄予厚望,认为是未来消化甲醇过剩产能的有效出路。2007年,中国二甲醚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各地二甲醚新建投产项目层出不穷,06-07年二甲醚产能增长为240万吨,为2006年产能的4倍。2008年底前预计新增产能280万吨,达到580万吨。 中国二甲醚产业的异军突起,对于甲醇原料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但面对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国际油价降低、国产液化石油气销量持续降低,当前二甲醚对于甲醇市场需求的拉动究竟是“曾经的希望”还是“未来的热点”呢? 回顾历史 2000年,我国甲醇和二甲醚产量分别不足200万吨和2万吨,二甲醚占甲醇消费量不足1%,与甲醇产业关联度很低。甚至到2005年,二甲醚消费量占到甲醇的需求实属“杯水车薪”,甲醇的下游产业重心仍然在甲醛、醋酸等传统产业。进入2006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启动替代能源战略,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于2006年年初正式启动了替代能源研究,而其中作为替代柴油及民用燃料的二甲醚产品受到了各方人士高度关注。至2007年二甲醚的产量和产能猛增至96.6万吨和300万吨。二甲醚在甲醇市场的需求份额从06年的不到5%激增至07年的13%左右。 二甲醚不仅在需求上呈数量级增加,其在对甲醇价格的承受和弹性,一度成为支撑07年价格的推助剂。以07年三季度期间为例,由于液化气价格的高企,二甲醚市场行情随之拔高,故在传统下游需求淡季的期间,二甲醚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甲醇市场形成“量价齐升”局面。二甲醚也因此无可辩驳地成为中国甲醇的重要下游产业。 现状对比 预计截止08年末国内二甲醚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580万吨和185万吨,较07年涨幅近一倍,分别为93.3%和91.5%,而在甲醇的消费结构占比仅从07年的13%增长至08年底的17%左右。产能、产量将近成倍的扩增,并没有明显拉动其在甲醇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甲醇、液化气价格波动剧烈,高煤价致使甲醇企业亏损严重,二甲醚企业失去原料支撑基础;低油价致使液化气价格下降,二甲醚掺混经济性降低,失去产品优势。 08年年初起,在原料煤价飞涨的情况下,煤制甲醇企业面临高成本压力,故只能通过涨价将压力转至下游,以确保其现有利益不受损失。08年5月末华东港口出罐价格达到历史高点4750-4880元/吨,二甲醚平均出厂价格6,350-6,600元/吨,外购甲醇的二甲醚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同期LPG的平均售价在6750-7400元/吨,二甲醚在液化气中掺混用途的经济性明显减弱,二甲醚下游接货观望情绪浓重。当月二甲醚生产厂家因利润压缩而减产甚至停车的厂家数目直线上升。5月全国平均开工率为47.4%,环比4月下跌了19.9个百分点。[NextPage] 08年四季度,原油期货暴跌至50美元以下,为3年半以来最低。油价下跌、需求缩水,国内炼厂的LPG加工成本和进口LPG成本纷纷随之下跌。国内液化气市场因供需失衡出现震荡下行走势,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二甲醚生产过剩的矛盾也被凸现出来。在油价跌幅快过煤价跌幅的情况下,二甲醚生产企业开始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开工负荷从上半年的平均5成左右降至11月末的3成以下,行情价格则在3个月内缩水近4成。 2、二甲醚应用领域开发相对滞后 目前二甲醚行业存在生产建设过热,而市场开发则相对滞后的局面。其中,与液化石油气掺混供居民做日常燃料已成为国内二甲醚最主要的消耗领域,90%以上的二甲醚都用于此种用途。二甲醚在车用燃料、气雾推进剂等方面的用途年需求量则较为有限。因此,中短期内,对二甲醚的需求仍然主要来自掺混液化石油气方面。但目前在民用领域二甲醚仍难以推广。主要原因是(1)国家还没有明确二甲醚掺烧液化气的比例和操作规程,使得有的企业不按掺和规范操作,造成液化气和二甲醚掺得不匀而影响使用效果;(2)目前民用二甲醚燃料尚无专用储气罐,用液化气钢瓶装二甲醚是被国家技监局禁止的;(3)二甲醚尚无专门的运输车,目前一般使用液化石油气槽车,但有关部门规定危险品运输车不能跨种类和项目运输。另二甲醚在车用燃料上的推广和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3、政策方面: 08年11月上旬,第四届中国国际煤化工及煤转化高新技术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侯世国明确表示,对能源的需求,中国是长期的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国家依然采取鼓励政策,要求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并做到减少排放。同时了解到对于煤制甲醇、二甲醚等行业的产能已经大于需求,后续应用技术还没有完善,所以国家为这些行业制定了更高的准入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家政策已倾向放缓替代能源的发展计划,醇醚行业不乏暂时进入“冬天”的可能。 另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油价较长时间维持在50美元,煤化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会大大降低,加之油价跌幅快过煤价,煤化工的经济性大大降低,煤化工的两大主力产品甲醇和二甲醚更是面临产业寒冬。处于替代能源市场前景与现实供需困境的夹缝中生存的二甲醚产业将何去何从,尚需拭目以待。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