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国际经验:中国CDM签发量缘何少之又少?

文章来源:新闻稿在线 | 发布日期:2008-11-17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据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一方面,在我国政府获批的CDM项目中逾八成尚未在联合国注册成功,获得签发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这给我国CDM项目合作的开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很多自行投入的节能减排项目,却因为不了解国际CDM运行机制,失去了获得国际资金补贴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失去了一大批可利用的国际资金和技术资源。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作为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我国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国际经济和技术支持,这正符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总体来说,我国的CDM市场潜力巨大,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其原因有三:一是国际上对CER(经核准的减排量)的需求增大;二是随着CDM项目在国内实践的深入,国内项目开发商、咨询公司和研究机构越来越熟悉CDM项目开发流程,对项目设计文件(PDD)编制、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开发模式;三是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对CDM项目在国内的实施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CDM项目发展现状

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清洁发展机制(CDM)在我国的推广已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据《中国清洁能源机制(CDM)现状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08年9月10日,我国政府批准了CDM项目共达1539个,通过联合国注册的有269项,占批准项目数的17.48%;签发65项,仅占总数的4.22%,占注册项目数的4.14%。由此不难看出,获批项目中逾八成尚未在联合国注册成功,获得签发的项目也是少之又少,这给我国CDM项目合作的开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从宏观层面分析,它制约了我国CDM的总体发展进程;从微观层面分析,它也拖延了项目参与方和咨询方获取CDM开发经验的宝贵时间,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业主和咨询机构的信心。

目前,中国的非优先领域的CERs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因为非优先领域的CERs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HFC-23(三氟甲烷:是导致气候变化最强劲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潜值是二氧化碳的1.17万倍)和N2O(氧化亚氮:温室效应潜值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左右)分解项目,这两种均属高收益率的CDM项目,以其低成本、低风险、可产生大量CERs,投资回收期短,赢利大的特点,而备受开发商的青睐。但这些领域的减排项目尽管经济效益显著,社会、环境效益甚微。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一些提高能效的项目,因其减排主体为二氧化碳,经济价值没有三氟甲烷、氧化亚氮高,尽管应用面更广,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更大,但却不受开发商青睐。

因此,我国相对忽视了那些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的CDM项目的发展。相比之下,印度、墨西哥、巴西这些主要的CDM东道国比较重视社会和环境效益。印度的大部分CDM对当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带来了积极影响,墨西哥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甲烷回收和动物废弃物管理,巴西的CDM项目集中在水电、垃圾填埋气、甘蔗渣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动物废弃物管理这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中国CDM项目市场上,优先领域(例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项目)在项目数量上占据优势,非优先领域(三氟甲烷,氧化亚氮分解项目)项目在CERs数量上占据优势。优先领域项目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而非优先领域项目经济利益显著。因此,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应积极寻求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CDM项目。

许多存在巨大节能减排潜力的企业没能意识到利用CDM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能耗高、污染大的化工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目前国内化工领域的CDM项目相对来说较少,除了在方法学等技术层面上尚存难度之外,很多企业对复杂的流程规则和较长的项目周期望而却步。但CDM项目作为一种市场机制的环保措施,无疑在未来具有很强势的发展前景,尽早介入项目将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例如氯碱行业的余热回收,电石渣制水泥的原料替代等,都具有很大的可自资用的潜质。而在国家发改委审批的此类项目,这些项目却寥寥无几,截至9月10日的数据,燃料替代的项目18个,水泥替代1个,通过回收造纸过程中的碱减少电力消耗1个,燃料转换1个,利用不含碳钙源生产水泥熟料1个,电石渣替代石灰石1个,制造业1个,电石渣建设1个,水泥生料替代3个,废弃物处理1个,温室气体的分解1个。因此,亟待业内人士与企业沟通来消除企业的质疑,尽快实施CDM项目。

通过CDM项目引进国外的资金与先进技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有利于改善我国部分重污染型行业资金短缺及环保设施缺乏的现状,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专家委委员、CDM研究专家席宝山教授认为:“我国应该快速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CDM项目发展机构,设立CDM基金,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两种手段,刺激CDM项目的发展,提高我国利用国际CDM资金,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的步伐。”[NextPage]

CDM与GDP

据国际排放交易协会2007年12月中旬分析,2007年碳交易市场超过700亿美元。中国在这一年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日本AIM经济模型测算,在日本境内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边际成本为234美元,美国为153美元/吨碳,欧洲国家为198美元/吨碳。当日本要达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6%温室气体的目标时,将损失GDP发展量的0.25%。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减排成本仅几美元至几十美元,如果是在中国进行CDM活动的话,可降到20美元/吨碳。发达国家减排成本高,强行的减排会影响发达国家GDP的增长,因此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从而获得发达国家的排放权,被公认为是一项“双赢”的机制,不但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瓶颈,也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的GDP要实现在2020年翻两番,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要达到13750亿元,占到GDP的1.6%,这极大有利于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外,必须开发大量的CDM项目。

2006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4.2亿吨,平均每万元GDP排放了2.4吨二氧化碳。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好几倍。我国政府已经提出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指标必须降到2.1吨。因此,我国应尽快形成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碳交易,降低能耗引发的碳排放。

据预测,中国通过CDM项目引起的外国投资净增加额到2010年时将达到每年4.75亿美元,这些资金的引进,可以加快国内能源使用和发电部门效率改进的速度,从而带来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国际CDM投资将导致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预计在2005-2010年间,总的新增17.8亿美元CDM投资将导致GDP相应增加21.3亿美元,即每1美元的投资将带来到2010年GDP增加1.2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转让本土化和效率改进,预计这种倍数效应还会继续增加。

国际经验可期学习

在我国CDM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CDM项目。利用清洁能源机制,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如果我国不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映,改变现状的话,将会丢失我们应得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呢,下面列举几个国家在开展CDM方面采取的有利措施。

1南非: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相比,南非获得的碳信用额数量可谓微乎其微。认知不足、税收的不确定性及对CDM的常见误解只是妨碍南非进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碳信用额市场的障碍中的一部分,很多人不了解CDM,进而反对整个概念。对此,南非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的研讨会,尝试教给人们关于CDM的知识,让他们了解CDM如何运作,同时界定政府的角色,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富产煤炭的国家,南非CDM项目的增长主要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及能效项目。政府已经向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了补贴,这将鼓励项目开发商拿出计划来,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2印度:自《京都议定书》生效起3年后,印度已经成为出售温室气体排放权数量最大的国家。该国的能源、建材、钢铁甚至铁路、林业等行业都积极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也从该机制中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收益。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

自该项目2005年实施后,印度的许多行业都积极参与。从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到传统能源行业技术改造、工业行业流程改进、固体肥料排放,再到建材、钢铁、铁路等行业,乃至农村边远地区植树造林等,参与的行业和参与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私人企业外,印度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该机制。印度更看重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获得的技术支持。甚至连印度边远山区的农民也在申请CDM项目。印度政府内,还设立了专门的CDM局负责该项目的推进工作。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印度CDM市场的运作管理、政府作用等有如下特点:1)印度政府积极寻求适合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CDM持非常积极的态度;2)为推动CDM项目发展,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包括CDM主管机构及许多中介咨询机构)和较完善的体制框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和各种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各部门的专业水平,促进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印度电力部门为解决环境问题,将能源部门(包括新的能源技术,发电厂的改造等)确定为优先发展CDM项目的部门;3)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使得CDM咨询机构非常活跃,为企业做中介和包装。

3拉美:拉美在实施CDM减排项目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拉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巴西等经济大国,巴西还是建立碳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也非常活跃。拉美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CDM减排项目,减排项目一般由各国政府进行协调安排,并向私人投资者、地区政府和相关机构全面开放,积极推动CDM减排项目和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韩国:据路透社报道:2008年9月17日表示韩国将成立国内首家碳交易公司,以资助能源工程项目,鼓励在废气排放交易中的投资规模,并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搞活640亿美元的碳交易市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韩国能源部表示,韩国碳金融投资额约50亿韩圆,由韩国证券投资公司和数名私企提供资金资助。该公司将交易国内公司所产的碳抵消信用额(CERs),吸引私募股权基金对碳衍生物和温室气体建设工程的投资。在价值130亿美元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上,发动国家可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清洁能源工程,以换取碳抵消信用额,该信用额可以被用来兑现他们的减排目标,或者作为商品出售。[NextPage]

加快我国CDM项目实施的五大推手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目前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推动本国CDM项目的发展,努力形成与国际CDM市场接轨的体制。因此,尽管目前中国在CDM市场占据着优势,但是相信在未来的3-5年中,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源市场的不断成熟,中国的资源优势将不再明显。因此,采取多种手段推进我国CDM项目的发展速度,将是中国从CDM项目中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

1.出台明确的鼓励政策

制定明确的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投资者的信心。成立专门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在政府内部,设立专门的CDM机构负责项目的推进工作。政府应积极寻求适合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CDM持积极的态度。

2.建立完善的CDM体制机制

建立CDM项目开发培训组织,制定相关从业人员从业标准和规范,形成职业培训、资格考试、资格认定制度,从总体上提高从业人员标准;整顿中介机构,建立资质系统,给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和各级省级CDM开发机构颁发资格证书;发改委建立国内混合评审制度,评审公开公正,允许有旁听,允许其他有资质机构进行评论;建立中介机构淘汰体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并成立专门的民间行业机构,设立行业准入壁垒。通过这些手段,解决目前CDM从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项目执行能力差的局面。

3.重视“三效益”结合的CDM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

CDM项目应重视社会和环境效益,寻求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幌钅俊2斡氲男幸岛托问接Χ嘀侄嘌司美嫱猓Ω粗丶际醴矫娴闹С帧L乇鹗嵌晕夜肪秤跋煜灾募际跻ぷ鳎ψ魑狢DM项目发展的重要方面。

4.做好项目宣传工作

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让地方政府和企业了解CDM如何运作,消除企业实施CDM的质疑,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或提供一些技术交流会,促进CDM技术服务中介的能力提高,组织专门机构对中国CDM项目在EB注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给中国CDM项目的开发人员提供借鉴。最终形成全社会对于通过CDM项目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普遍意识。

5.尽快设立碳基金

在中国建立和运用CDM基金势在必行,且时间迫切。中国是世界上减排项目储备最多、CDM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达数十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同时,中国的外资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对实施CDM计划非常有利。碳基金的具体组成结构、项目选择标准、项目开发流程和合同制定,可以参照国外已有的碳基金成熟模式进行。从众多国家碳基金的使用效果来看,碳基金对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客观上验证了碳基金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建立自己的碳基金,将其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一环。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但关键是你得抓住它。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目标: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的企业、人民谋福利,那么我们的政府、企业、各界人士就应该行动起来,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