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
“绿色”建筑不比“容貌”比实用文章来源:新华社 | 发布日期:2008-10-24 | 作者:郜婕 | 点击次数:
“绿色”建筑由于具有环保、节能和不影响人体健康等特点而备受推崇。但美国《新闻周刊》文章指出,媒体宣传可能把“绿色”建筑吹捧得太过美好。一方面,实现“绿色”过程复杂,广告中所谓“绿色”建筑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绿色”当属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外观无关。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过于看重“绿色”建筑的“容貌”,它也可以是丑陋的。 建筑纷纷披“绿衣”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2000年设立“绿色”建筑评估系统“能源和环境设计先导”(LEED)时,总共有573个建筑项目报名参与评估。这一数字如今超过1.6万个。 有意参与评估的建筑项目中,数个项目涉及在“赌城”拉斯韦加斯建造“绿色”度假场所。这些建筑全部建成,总占地面积至少达464.5万平方米。 拉斯韦加斯帕雷诺度假酒店去年1月建成开业,占地77万平方米。这座酒店今年4月通过评估,成为美国占地面积最大的LEED认证“绿色”建筑。酒店开发商因此获得内华达州当局35%财产税减免优待。 酒店官方网站介绍说,酒店建筑在节约水电、采光通风、建筑装潢材料选择和顾客服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酒店建筑所用钢筋95%为再利用钢材,混凝土26%成分为热电厂燃烧煤炭产生的浮尘,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则有70%左右得到再利用。另外,建材采购地限定在距离酒店施工地805公里范围内,以避免运输对环境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这股“绿色”潮流并非仅限于休闲度假场所,同时渗透到住宅领域。 真正要“绿”不容易 美国《新闻周刊》高级编辑凯思琳·麦圭根说,“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大增主要缘于媒体的“爆炸性”宣传,但事实上,要让建筑真正达到“可持续”,并非如媒体所宣传的那样简单。 百科知识网站“维基百科”把“绿色”建筑定义为一种建筑实践方式,即在一座建筑的整体寿命周期中,通过改进选址、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及拆除各个环节,提高建筑对能源、水和建筑材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它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麦圭根指出:“‘绿色’建筑广告自鸣得意地列举一些‘绿色’特征,以为以此就能把一幢普通建筑变为伊甸园。但如果500名员工每天必须开车赶40英里(64.4公里)路前来上班,那还能有多‘绿色’呢?” 麦圭根认为,人们对“绿色”住宅感兴趣,部分原因在于它貌似“一件很酷的新鲜事物”,但实际上,“绿色”住宅在人类世代发展历程中早已存在。例如,爱斯基摩人用硬雪块砌成的圆顶小屋、印第安人的圆形帐篷、蒙古游牧民族的蒙古包等,就地取材而建,适应当地特殊气候环境,可谓“绿色”。 适应环境很重要 一座“可持续”的住宅,首先应具备保护居住者的功能,如在冬季保证日照、抵御寒风。然而,人们如今为追求房屋外观亮丽,有时可能忽略这一根本。这在2005年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得到印证。 新奥尔良低九区的住宅在“卡特里娜”飓风中损毁最为严重。这些基座较低的低矮平房原本根据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州气候设计,却被“挪”到墨西哥湾沿岸的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传统盒式房屋取材于当地一种较易干燥的木材。这种房屋基座较高,有助于抵御洪水。同时,室内天花板较高,通风顺畅,能够缓解夏日闷热。与低九区的房屋相比,盒式房屋虽然样式老旧,却能在“卡特里娜”和今年的“古斯塔夫”等飓风中挺立不倒。 可见,适应所在地环境,应该成为比外形美观更为重要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宣布把这一点补充作为LEED评估标准之一,得到业界认同。郜婕 相关链接 “能呼吸的建筑” 著名科学博物馆加利福尼亚科学院位于旧金山金门公园内(见下图),上月底对外开放。设计师伦佐·皮亚诺把建筑与气候环境相协调作为设计的中心原则,这座建筑有望成为美国最为“绿色”的博物馆。 科学院原有建筑1989年因地震毁坏。现有建筑在原址上重建。为使科学院风格与公园的绿草小山相协调,皮亚诺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高度,并且以一片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的起伏绿地作为建筑顶部,巧妙地把天文馆和热带雨林展示厅藏在两座人工小山之下。另外,皮亚诺选择在科学院顶部种植40种当地植物,这些植物外观虽不抢眼,但适应当地气候,易维护打理。 建筑内配备感应装置,能根据天气情况调节室内灯光明暗。顶部还装有数千枚小型太阳能电池。建筑内没有空调设备,它的起伏屋顶和中央露天广场能把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自然引入室内,形成微风,被誉为“能够自然呼吸的建筑”。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