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从金融危机看新能源产业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 发布日期:2008-10-24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9月15日,曾经位居华尔街“五大投行”第四位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倒下了。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已过去了一个多月,世界各国为了挽救金融系统,无不下猛药,美国政府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欧洲各国总注资近2万亿美元,亚太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10月8日,为缓解金融动荡对经济的冲击,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来首次联手降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典央行8日联合宣布,均将基准利率下调50基点,全球央行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股神”巴菲特将全球金融动荡以来的首笔海外大单投向了中国的比亚迪,而之所以会选择投资比亚迪,是因为他非常看好比亚迪的新能源科技技术。

冰火两重天

一面是严重的金融危机,一面是新一轮的投资,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金融与能源的问题。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有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问题,二者存在很大的互动。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实例已经对此作出了诠释,在能源重点开发的地区,能源工业成为当地GDP的主要支撑、金融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金融业的支持,又反过来更加促进能源工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金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联合国报告称,2005年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资本高达800亿美元,2006年高达1000亿美元。投资者2006年在这个行业上倾注的资本,与2005年同比增长了43%,新能源成为最热门的投资行业。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

日前,世界银行集团表示,在2007至2008财年,世行集团对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的资金支持达到27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了87%。世行集团在2007至2008财年为51个国家的95个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以及2个跨境合作项目提供了资金,投资额占世行集团在能源方面总投资的3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能效项目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相应投资不断增加。

化危机为转机

2007年我国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中投资120亿美元,投资总额名列世界第二,排名仅次于德国。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于2006年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在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使得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亟须解决的是怎样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同时解决本土企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的各种问题,扩展我国新能源的市场空间。

巨大的市场同时还隐藏着诸多问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也是很多学科综合的复杂行业,对于此,我国还有很多关键核心技术未掌握。技术落后导致了本土新能源企业不具备价格优势,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根本瓶颈。例如风电行业,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国虽然拥有大批量的生产能力,但是技术基本来自国外,一些关键零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我们还没有掌握大型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技术,完整的风能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新能源,在带给人们新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老问题。技术匮乏、产能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同样制约新能源的发展。

基于资源禀赋的影响、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要调整能源结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危机是危机也是契机,现在我们要做就是客观全面地认识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撑点。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