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进展 - 研究动态

世界首批醇氢汽车有望问世

文章来源:春城晚报 | 发布日期:2007-03-2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年近7旬的云南省科委退休高级工程师董银谈有4件宝贝——一是他的发明专利,一辆1998年改装的氢油混燃的动力微型车、一张中科院1994年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一张1997年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证书、一张1998年国家交通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全国重点推广在用车船节能产品”证书。
    这4件宝贝代表的,是21年前他发明的余热制氢发动机成功的标志。“有了这种发动机,中国的汽车业就会有自己真正的民族品牌。”董银谈激情四射地讲起醇氢汽车的远大前景,满怀信心地说:“余热制氢发动机产业化的日子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21年沉寂今乘东风见曙光

    董银谈的梦想似乎不远了。

    3月6日,原二汽厂长、二汽集团(现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黄正夏一行飞抵昆明,同行的还有东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华和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邓亚东等。3天的考察后,一项合作意向签订:由东风实业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与昆明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现有余热制氢专利技术成果基础上,按产品样车的要求继续优化和规范此项技术在半年内研制出两辆东风(电喷)EH30动力醇氢汽车;争取在一年内生产东风EH30动力醇氢汽车50-100辆(国际上第一批经济实用的醇氢动力汽车);在投放市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制定东风EH30动力醇氢汽车整车产业化计划。

    这将预示着,国际上第一批醇氢汽车有望在两年内诞生。董银谈耗了大半辈子的余热制氢发动机专利技术终于看见了产业化的曙光。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代表性人物,黄正夏高度评价这一意向协议。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三方就这项专利技术的完善和实现产业化真诚合作。这是东风汽车集团又一次重大战略发展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抓牢,让它大放光芒。”

专利产业化整整沉寂21年

    余热制氢发动机专利技术是董银谈1985年就向有关部门申请的,以此为基础的——醇类代燃技术作为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在1988年就获重大突破。当年10月23日,我国第一台MH氢燃料汽车(东风货车改装),也是世界第一台MH氢燃料汽车发动行驶。

 至今,董银谈还保留着一份剪报,那是198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就此发表的报道《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醇类代燃技术的研究在云南获重大突破》。他还有一大堆有关自己发明的各项技术的验证资料。如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出具的醇裂解制氢点燃式发动机台架试验报告……董银谈说,余热制氢发动机组装成的醇氢汽车,是利用汽车尾气余热,使可再生能源(65度含水乙醇)通过氢发生器催化裂解、随车制氢,然后将氢气引入发动机当燃料;不但燃料成本比汽油车低2.1~30%,动力还会比汽油车增强15%,尾气排放污染比汽油车减少90%以上。


    《大众科技报》编者对董银谈的这一发明评价颇高:“……具有中国特色的氢燃料内燃机……这种氢燃料内燃机的先进性,至今仍令国外氢燃料内燃机专家望尘莫及。”余热制氢发动机技术,解决了氢的成本昂贵、网络以及安全应用等国际难题。

    然而,这一专利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同的评价,致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沉睡了21年。

    直到去年7月,云南作家项兆斌等人在《中国汽车报》和《大众科技报》等媒体发表了不少文章宣传这一专利技术,将此项专利技术比作“新能源皇冠上的宝石”,国内才反响强烈,多个汽车生产厂家的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或挂电话或发邮件,主动与董银谈取得联系,表达合作意向,其中包括北京现代发动机厂、奇瑞汽车公司、长安汽车公司等。今年1月中旬,长安汽车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总体所发动机专家李文兵和杜昌松还专赴昆明考察,亲身体验了一把“氢汽车”,以验证其节能环保、动力增强及新能源代用等方面的情况,已发邮件提出合作意向。据称专利还受到国际关注

    据董银谈称,这项余热制氢发动机发明专利还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1990年,他参加云南省科委组织的云南省余热制氢发动机赴美考察团,在联合国发展中心组织的能源交流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的醇类代燃及开发前景》的演讲,介绍了余热制氢发动机的技术特色,当时就有17个风险投资公司愿意出资,并要他留在美国将其发明产业化。但董银谈说:“我是中国人,我的发明属于中国,首先应该让我的祖国受益。即使合作,也是国家与国家的合作,我个人不能留下来。”一位美国科学家听他的演讲后,伸出大拇指说:“你的发明,是新能源替代的亮点。21世纪新能源代燃的重大发明,不是出现在美国,而是出现在中国,你的技术至少超前我们20年。”

    董银谈还说,在获知他的余热制氢发动机发明专利后,加拿大Biltmore Gazette 公司曾5次派人来昆明与他联系。在观看了装有余热制氢发动机的EH氢燃料汽车演示后, 2004年4月21日,Biltmore Gazette公司与董银谈的技术依托公司签订了购买氢燃料混合动力小轿车和大巴共20万辆的意向协议。但遗憾的是,后来未能签署正式合同。由于董银谈自主创新的余热制氢发动机专利技术,至今无缘与国产车辆技术对接,未能实现产业化,因此面对如此巨额的国际购车交易,他只能望洋兴叹。

    专家称领先现行推广技术

    为验证余热制氢发动机实用化和产业化是否可行,去年底,记者还和特意邀请的云南省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陈渝中、昆明力神重工有限公司经理兼高级工程师阮兆一起上车体验。从新迎小区明珠医院出发,一直跑到金殿。

 “氢油混燃,操作简便,上坡明显感觉动力强劲,一般要用3挡的,现在4挡就可以了。”亲自驾驶了之后,阮兆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余热制氢发动机的代燃技术,不仅是世界领先的氢汽车技术,而且远比现在正在国内和云南省大力推广实施的E10乙醇掺燃汽油技术先进。”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余热制氢发动机制氢用的原料——65度含水乙醇,基本上是等量代燃汽油。在昆明65度含水乙醇3000余元一吨,汽油6000余元一吨,而E10乙醇汽油中用的是99.8度无水乙醇,要6000余元一吨,仅此3个价位的对比,谁经济、谁划算显而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