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今日聚焦 |
国内光伏市场全面重启 屋顶“风光” 无限好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12-12-25 | 作者:孙莹莹 | 点击次数:
国内光伏市场全面重启,屋顶光伏成重要阵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日,北京第一个私人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并网申请通过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其项目施工已经开始进行,由此引发的屋顶光伏讨论愈加热烈。 为了助推新能源的发展,扩展国内光伏市场,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发展国内屋顶太阳能和光电一体化建筑的示范推广。去年以来,以金太阳示范工程为抓手,国家对于屋顶光伏电站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在国内光伏行业持续低迷之际,屋顶光伏的出现给光伏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帮扶的屋顶光伏计划也持续开展着。 屋顶争夺战硝烟正浓 “屋顶成了稀缺资源,而这并不是因为房地产。”媒体报道上的一句话,真实地概括了屋顶光伏的发展现状。 据了解,太阳能屋顶政策限定示范项目必须大于50千伏,即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安装面积,一般居民建筑很难参与,符合资格的业主将集中在学校、医院和政府等公用或商用建筑。有了这样的限定,优质屋顶便成了一块人人觊觎的蛋糕。 从工业厂房到体育展馆,小区楼顶到校园顶层,光伏产业商们为了寻求适合光伏发电的屋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光伏企业地毯式寻找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内部人士透露,现有的优质屋顶基本已经被瓜分完毕,即将规划建设的大面积屋顶已成了新的“香饽饽”。 在各地屋顶被牢牢盯上的同时,各省、市也纷纷响应政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屋顶光伏的详细计划。 根据 《上海市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未来上海10万个屋顶有望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每年至少发电4.3亿千瓦时。杭州则将适时启动太阳能“阳光屋顶”计划,在新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屋顶上安装太阳能薄膜,利用太阳能发电,初步计划5年内推广10万平方米阳光屋顶。 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太阳能屋顶成为新蛋糕并非没有原因。 除了适应新能源发展趋势,屋顶被瓜分的现状的原因更多地来源于利好政策的支持。 早在2009年,为支持国内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就实施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中,提出要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而2011年,在“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两年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向财政部申请了总装机容量10兆瓦的“中央国家机关光伏屋顶发电示范项目”。[NextPage] 作为最受关注的清洁能源之一,太阳能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关注的焦点。此次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再次激发市场的热情。政府决定,将由中央财政对太阳能应用给予补助。 据测算,补贴标准大约可以覆盖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其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将大大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对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的推广起到助推作用。 据悉,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还在继续。今年10月末,多部委出台光伏扶持政策,总额度超过700亿元的工程也将启动,旨在开启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扶持光伏产业。11月初,商务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银行机构代表开始讨论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表示对光伏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高处不胜寒” 作为屋顶上的光伏电站,其未来风险是可预见的,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块新出炉的蛋糕,对于低谷期的光伏行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而这块蛋糕是否能“喂饱”饥饿的光伏企业,依旧是个疑问。 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成本成为了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以上海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为例,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为10万个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约需投资15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能多大程度上解救处于寒冬期的国内光伏企业,很多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 除去成本的担忧,让光伏企业进退两难的原因还有屋顶电站操作的后续风险。 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屋顶频频涨价,项目开战后的不合理附加条件也层出不穷,这也导致了2012年第一批 “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大量项目在开建时临时更换地点或缩小规模,投资者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屋顶的寿命与签约时间不符也是光伏企业的一大担忧。 而这些都不是光伏企业骑虎难下的主要原因。光伏企业人士表示:“最令我们担心的,其实是经济效益的问题。” 相对于用电大户的工厂、车间、交通工具来说,适合光伏发电的屋顶多为商用建筑,而这些机构用电量较少,即使拥有大面积屋顶,对于光伏企业来说也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即便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于投入巨大却收益颇少的光伏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光伏的未来能否在屋顶上开启另一片天地,仍是个未知数。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