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集成应用 |
准入条件或掀多晶硅市场风浪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发布日期:2011-03-04 | 作者:于南 | 点击次数:
天威保变称7260吨产能集团内可消化 本报记者 于南 3月1日,以流通市值逾270亿元名列电气部件与设备行业前三甲的天威保变发布了201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其中,变压器产量8451万kVA、风电整机产量114台、风电叶片产量521片、薄膜电池产量30兆瓦、多晶硅年产1268吨,2010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7.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 细究年报,虽然业绩并不突出,但“天威保变发力多晶硅业务”还是成为其年报中的一项显著看点。 据悉,即便2010年天威保变多晶硅年产仅为1268吨,麾下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期内也仅实现净利润533.08万元。但公司控股的“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参股的“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两个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均以已顺利投产。截止目前,公司控股参股的多晶硅产能却已达到了7260吨/年。 也正因为此,天威保变宣称“多晶硅业务已步入收获期”,但几乎与此同时,早在春节前就被舆论炒的沸沸扬扬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却正式见诸国家工信部官网。 事有两面性,庆幸的是,“天威保变发力多晶硅业务”赶在了《条件》实施之前。但“多晶硅市场即将翻云覆雨”却也早已成为舆论共识,如今已经摆开架势,箭在弦上的天威保变多晶硅业务又将如何应对呢? 接受采访的天威保变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多晶硅产能理论上可以在集团(大股东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内部消化,这将有效降低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多晶硅项目均符合 行业准入条件 光伏工业联合会的“2010年各国光伏产业发展计划”预计,届时全球光伏产量将达到15吉瓦(GW),其中大部分使用多晶硅为原材料。随着新能源成本降低的影响,预计未来10年光伏产业仍能维持30%的增速。 这是在天威保变在2009年年报中,对光伏产业、多晶硅市场的一则预言。可能也正因为此,公司才下定决心,着力发展多晶硅业务。 事实亦是如此,一位清华大学新能源领域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不十分严谨的说,在未来的50年里,还没有什么其它材料能够替代多晶硅而成为电子和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材料”。[NextPage] 但这似乎也不能成为天威保变面对未来多晶硅市场的“安全阀”,毕竟刚刚发布的《条件》对生产多晶硅提出了严格且事无巨细的标准,尤其是规模及节能环保方面。根据《条件》,太阳能多晶硅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等标准。 对此,天威保变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个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首先在规模上都符合管理层要求,就现有检测数据显示,完全能够达到《条件》的各项节能环保标准。其余的1260吨/年理论产能,与上述两个3000吨/年项目相同,均不属于新建范畴。” 理论产能完全可以内部消化 作为业内龙头,天威保变不论在资本市场又或新能源行业都显得十分庞大。据记者统计,截止3月2日,流通市值高达279.85亿元的天威保变,仅次于特变电工的415.61亿元和国电南瑞的377.59亿元位列行业排名第三;麾下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个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规模之大更堪称四川省第一。 对此,上述天威保变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天威保变力求打造新能源的完整产业链。所以不论从战略角度或是市场角度出发,发展多晶硅都是一个必然。但与此同时,多晶硅产能的扩大也是根据公司发展需求递进展开的。” “一般来说,1兆瓦太阳能电池需要8-10吨的多晶硅。而理论上7260吨/年的多晶硅产能应对应约为726兆瓦太阳能电池。目前,天威保变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拥有6个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包括天威薄膜、天威四川硅业、天威英利、四川新光硅业、西藏华冠、乐电天威硅业。综合各方需求(薄膜、太阳能电池均需要多晶硅),理论上在集团内部消化7260吨/年多晶硅产能不成问题。更何况,天威保变的多晶硅并不仅对接自己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也面向市场销售。”天威保变相关人士补充道。 天威保变董事长丁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天威集团提出了"三步走、双主业、双支撑"发展战略”。其中提到的“双主业”就是在做强做大输变电产业的同时全面进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想要全面进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多晶硅的确是个不可不涉猎的领域,依此来看,足够庞大的天威保变在市场生变之际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