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光热动态 |
“风光”渐冷:资本追逐光热发电 待政策助力文章来源:太阳能联盟网 | 发布日期:2012-02-2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尽管光伏“入冬”,资本在新能源领域寻觅机会的热情并没有消退。 “我们一直在考察新能源行业,准备将资金投向风电或者光伏业。但是2011年它们在股票市场价格连连下跌,行业暂时看不到回暖迹象。”近日,一位来自国际某知名PE(私募股权投资)的高层说:“中国的新能源领域依然是一块蓝海,只不过投资热点开始逐步向光热发电领域。” 新能源热点轮动 “我早在半年前就听说中国的风电行业出现了问题,状况不是太好,所以我想亲自来中国看看。”美国风电配件企业铁姆肯董事长TimTimken向记者表示。 在过去的两年,由于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为这家公司每年带来了25%以上的业绩增长。但如今,这一黄金市场或成为被资本抛弃的行业。据了解,国内多家风电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大小风电设备厂商业绩纷纷大幅下滑。 “风机企业价格也逼近了成本线。”上述PE人士表示,短期内风电行业看不到明显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回暖迹象。 与风电同命相连的还有中国的光伏业。Wind资讯数据显示,近3个月以来,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股票市场全面下滑,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达到六成以上。此次美国率先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业的“双反”调查,涉及的中国光伏企业多达75家,基本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光伏企业一网打尽。 “我们对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判断是,发展势头仍将持续,只不过将出现热点轮动,很快光热发电将出现一波热潮。”上述PE人士称,他目前已经开始带领团队考察光热发电行业,希望在井喷以前做好布局工作。 光热发电的蓝海 业内传言,在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太阳能热发电目标为2015年装机达100万千瓦,并在2020年达300万千瓦。而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新增的新能源门类里,太阳能光热发电也被放在了首要位置。目前,5大电力集团已经纷纷布局光热发电项目。大唐中标内蒙古光热发电项目,国电在新疆、华电在青海、华能在西藏都开始运作不同规模的光热发电项目。[NextPage] 在小型光热民用领域,光热市场同样受到青睐。“由于光热发电原料采购和销售主要依靠中国内销市场,所以欧美等外界环境对这个行业影响不大。此外,因为消费者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目前呈现的态势非常好。”太阳能光热企业四季沐歌总裁李骏向记者介绍,据了解其主要的产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发电产品等。 国际能源经济协会(IAEE)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全球累计安装光热机组面积为2.46亿平方米,其中中国占64%,2010年全球新增装机量3300万平方米,中国占了新增量的80%,2011年仍呈现上升态势。 与光伏、风电相比,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光热技术上,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光热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其竞争领域投入资金非常大。”李骏向记者透露,比如中国一直拥有镀膜技术的核心技术,近期搭载“神八”飞行器飞行的“航天金属镀膜黑金管”技术将很快进入民用。此外,“金属大热管集热器”技术已经被国内企业掌握,这打破了太阳能行业核心技术长期以来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大热管集热器全球只有2~3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的产业格局。 亟待政策助力 尽管在新调整的目录中,光热发电被置于鼓励发展的地位,但业内人士看来,相应的政策扶持还是比较少。 “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能够享受到与光伏行业一致的各种政策,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李骏表示,“还是因为太阳能光热的产业太小,得不到重视。” 近年相关部委纷纷推进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对光伏企业新建或扩建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安排争取国债、技改财政贴息及其他专项资金支持;对硅料、硅片生产企业生产用电按0.48元/度的较低价格结算。 而李骏对记者直言,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家电下乡"中,光热发电企业获得了政府的补贴,如国家强制要求12层以下楼房安装太阳能等。” 政策面的支持程度,正成为资本涌进光热发电行业的一大障碍。 “PE进入一个行业的前提是要看到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它不但包括企业和行业自身的潜力,也包含政策支持力度。”前述PE高层坦言,国营企业资金雄厚,PE在选择合作时往往会圈定民营企业。但是政策支持的不明朗,让资本又多了一份顾虑。“我们已经与某家民营企业达成了初步协议,但是最终能让我们下定决心投资的因素就是中国政府对光热发电支持的态度。”有这种心态的资本不在少数。 “光热发电遇到的情况非常典型。”可再生能源协会张平秘书长向记者表示,“污染少、资金投入少,政策投入也少,要让政策制定者认识到这点,恐怕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