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光热动态 |
新标准能否挽救太阳能光热市场颓势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 发布日期:2011-01-13 | 作者:颜菊阳 | 点击次数:
超过四成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天就“罢工”。 日前,“解决太阳能冬天使用难题,倡导行业成熟新标”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中消协发布调查,四成在用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天就不能使用,为此,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慎购。 对此,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标准目前已经定稿,方案已上报有关部门审批,争取今年内能够出台,以尽快改变目前行业的现状。日前,太阳能龙头皇明更是率先表示,淘汰180机型,推出升级换代的金品热水机,以期挽救太阳能行业的负面风波。 不过,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太阳能行业被九成中小企业的低端产品充斥,新的行业标准和能效标准能否因此规范乃至“升级”改观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寒潮境遇却是疑问犹存。 太阳能热水器遭遇“信任危机” 目前,太阳能市场以180及以下型号热水器主导市场,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针对热水器的宣传五花八门,却都是以如何好用为主要宣传口径。但消协的一纸调查却让这些宣传原形毕露。 研讨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入冬以来天气寒冷,太阳能热水器遭遇的投诉呈现增加的态势。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包括北京、哈尔滨、广州市消委会在内的全国24家消协(消委会、消保委)等消费维权单位,在日前联合开展了一项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状况调查,调查显示:40.87%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天就无法使用。 消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集中投诉的问题出现在管道冻堵、洗澡前等热水、水温低、水箱小全家人洗澡不够用、操作不智能等问题,更有些杂牌的拼装机产品质量不过关,使用寿命短,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张德志称,导致上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小厂家质量差,包括真空管质量差、整机抗冻能力差等;此外,商家或消费者自己组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管路、配件多由非正规厂家生产。 “太阳能热水器冬眠在业内并不是个例。”一位不愿具名的太阳能企业负责人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最高峰期多达6000多家太阳能企业,其中5000多家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既无成熟技术工艺,也没有严格检测标准,更没有考虑严冬低温下的使用,冬天正常使用就成为空谈。 张德志说,现在太阳能行业低规格热水器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整个行业急需重新制定新标准,引领行业升级,不然很难说会不会引发行业的信任危机。 研讨会披露资料显示,目前太阳能市场180以及以下型号是投诉的高发地带。对此,作为行业龙头的皇明率先反应,其试图用“热水机”的升级换代来挽救太阳能行业的负面风波。皇明太阳能公司营销总监王久伟表示,皇明品牌已经全面停产180的型号,转产真空管规格为190厘米和210厘米的机型。皇明多年研发冬季解决方案,推出了金品热水机,采用400摄氏度高温热发电技术,二次聚光,真空管热效率大幅提升,主机、管路配件等都围绕冬天好用原则配置,经过了抗冻、干烧等1000多项破坏性检测试验。[NextPage] “旧病新伤”让行业雪上加霜 2010年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一直低迷,“四成太阳能热水器冬天不能用”的调查无疑让行业“雪上加霜”。 “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产量全年增长预计仅为16.7%,全行业产值比2009年增长22.5%。”研讨会上,罗振涛说,这两项增幅数据都列行业历史最低水平。 除了如皇明等少数龙头企业表示今年增长仍保持在40%左右外,大多数太阳能企业都坦言“今年没有达到增长预期”,“小企业停产亏损,大企业增速放缓”成为行业普遍写照。 尽管市场迹象早已背离普遍“看涨”预期,但太阳能企业却还在不断给市场“加码”。2010年11月30日,国家对第三轮太阳能家电下乡招标,243家企业中标。相比第二轮中标的168家,家电下乡的热度不减意味着更多的企业还在不断入局,让原本残酷竞争的市场更趋于白热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10年下半年企业曾寄希望于第三轮太阳能家电下乡能推动销售复苏,第三轮招投标因此倾全力投入,最终却发现推动力度效果一般。曾寄望挽救行业颓势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几近断折。 “四成太阳能热水器冬天不能用”可能只是行业的“冰山一角”。张德志总结2009年和2010年的调查数据说,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投诉率整体一直偏高,甚至不乏一些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售后服务投诉。 中国商报记者还了解到,尽管当前国内太阳能光热市场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有3000多家企业,但实际上,营销网络、服务体系能覆盖全国的大品牌却屈指可数。“多数企业还属于区域性、地方性品牌,却因为家电下乡13%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剧产能扩张,蜂拥农村市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自然难以消化。”业内人士忧虑道。 产能相对过剩会否引发市场重组 实际上,如果仅从规模数据上看,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工业体系与商业环境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罗振涛说,2009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热利用面积已达1.45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在自主核心技术上,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也是国内少有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 但为何如此“光鲜”的产业却屡屡陷入年复一年的负面风波,徘徊不前于质量隐患、售后服务投诉等老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消协就曾发布调查报告,披露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售后服务满意度不到36%。而见诸舆论的行业风评也都以诟病为主。 症结因子似乎还归于产能过剩。业内人士分析,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实际已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而特别是近两年,大型品牌企业开始加速全国布局,行业产能扩大因此一时非常迅猛。金融危机后,转产太阳能和新加入的企业也使得行业产能以几何级数增长,这些都极大稀释了太阳能热利用市场的需求。此后,两轮太阳能家电下乡的狂潮,也预支了一部分市场的购买力。 “可怜的一点市场增量根本无法满足行业产能的高速扩张,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太阳能热利用市场普遍低迷。”业内人士称,2010年的行业低迷是行业产能过剩的必然反应,质量投诉及售后服务问题不过是加剧了行业的销售困局。 如今,行业已基本接受的共识是,2010年的行业低迷不是暂时的个别现象,而是全行业阶段性的发展回落。“2011年能否走出持续低迷的状态还充满变数。”业内人士说,但能肯定的是再现2009年的井喷式增速已基本无可能。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井喷式发展之后,行业出现一些下滑或回调也是必然的,而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逐步回暖的苗头虽还很不清晰,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认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形成如同家电产业几家大企业占据80%左右的市场格局将是产业的必然规律。[NextPage] 新标准指向明确 未来增长仍可期 原本整个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兴冲冲预备全力起跑,“摩拳擦掌”朝千亿销售额冲刺,却发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而症结一部分与那些中小企业有关。行业因此开始寄托于标准的规范以带来变革。 据透露,新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的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涉及提高集热效率、全天候使用、辅助能源(包括电力)、智能化控制系统四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转化率由过去的7.5提高到7.7;以电为辅助能源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实施标准和仪表跟主机配套标准也已确定。 据悉,此前的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没有强制性,而新的标准中有关能效标准将是强制标准,该标准已经处于报批的阶段。 不过,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新的行业标准和能效标准能否因此规范乃至“升级”整个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却是疑问犹存。 有观察人士就此指出,在家电下乡的大机遇下,很多太阳能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始终未能扎实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反而代之以过分强调功能或宣传外观,自然经不住考验,甚至损害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引起消费的信任危机。在观察人士看来,太阳能行业能不能有大增长,在于打开消费需求,消费者因此才是终极判官,太阳能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多,产品技术、质量都参差不齐,行业监管力度不足,仅靠规范的新行业新标准或难以让行业有起色。 不过,罗振涛却很乐观。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太阳能行业新标准和能效标准都对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结构调整指向明确,就是要培育5家至1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年产在4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太阳能大型骨干企业及专业配套企业以及专业化工程企业,使大型企业强者更强。实际上,2010年的情况已经显示大企业都在增长,家庭作坊、小企业关的却不少,两极分化的调整是行业的主旋律,而通过新标准实现结构调整,扶优扶强,对行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质化进行纠正,行业的整体水平就将提高。 罗振涛介绍,尽管2010年行业遭遇低迷,但若拉长视线,仍可发现行业持续增长的大趋势。“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已经达到4900万平方米,10年间增长了7.6倍,全行业产值达735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22.5%,其中真空管总产量达4600万平方米,增速15%,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比2000年增长了7.6倍。” 国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太阳能热利用高度重视,到2020年要将太阳能光热作为最重要领域。罗透露,1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就将召开会议启动全国108个县市的农村用能项目,其中关于太阳能的规划有可能是3000万到5000万,包括太阳能采暖和热水功能。其次,目前有关农村的建筑节能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酝酿的其他热利用项目都将显著提高市场利用规模,对于2011年的太阳能行业都将是政策环境上的促进。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