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原本平稳发展的太阳能行业突然热闹起来,且不说时下争议并狂飙发展的光电产业,技术和产品都很成熟的光热产业也风起云涌。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与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较量又拉开了新的战局。
作为先行者的平板式热水器,由于其技术缺陷和质量问题,已被后起之秀——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挤压得几乎没了声音。然而,随着国家对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在技术上的突破,其大有东山再起之势。
■本报记者 吴林 北京报道
10%比90%,这是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与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比较。然而,这一场较量放到国外,数据却呈180度的转弯。一直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在供热工程上对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都占到太阳能集热器的90%。
如果追溯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太阳能发展的初期,平板式热水器才是先行者。但是,当真空管产品风生水起之时,平板式却被压得声音全无。
然而,这两年来,随着一些大企业投入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呈现出反弹之势。在这两种热水器的竞逐中,胜负仍未可知。
平板式先行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有两个“鼻祖”是基本上得到公认的: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因为推出平板式热水器而被称为“平板的鼻祖”,而清华阳光则由于其首席科学家殷志强的发明——“磁控溅射渐变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使太阳能集热管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有“真空管的鼻祖”之美誉。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推出平板式热水器的时间,要比清华阳光推出真空管产品早好几年。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初期,云南、广东一些草根企业还引进了国外的平板太阳能产品技术,在国内自产自销。
在今天看来,由于这批平板式产品在技术上存在缺陷,质量不过关,后期的服务又跟不上,一大批产品就这样“烂”在了屋顶上。也正是因为技术上的局限,当时的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只适合于使用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也造成了企业固守南方市场的营销观念,没有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的内动力。
兰州太阳能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国璋从1984年到2000年,一共使用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长达17年,他发现,平板式热水器平均每年可以使用的时间为7个月。此后,他开始使用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全年都可以使用。
受困于技术缺陷、质量问题以及使用时间的局限等因素,当清华阳光推出真空管太阳能之后,平板式就逐渐“熄火”了。
真空管赶超应该说,真空管太阳能强力出击,并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其正好弥补了平板式的缺点。
此外,从价格上来说,近10多年来,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其中全玻璃真空管降低了500%以上,水箱降低了200%以上。与此同时,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生产成本却没有太多降低。
而清华阳光、天普、皇明、力诺瑞特、太阳雨、辉煌、华扬等一大批国内太阳能热水器领先企业,均以真空管集热器为主打产品,这也使得真空管迅速夺取了话语权。
有业内人士感慨:“真空管热水器的迅猛发展,与一大批品牌在营销上的高举高打关系太密切了。如果在这些企业中,哪怕有一两家是生产平板型热水器的,今天两种热水器的市场格局如何,还很难说。”这种高举高打的营销手段,也使得舆论导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真空管热水器一边倒,认为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的热性能远高于平板太阳能。各方宣传的结果是,中国消费者已经将太阳能热水器等同于真空管式,平板式热水器人们基本没有见过或者说很少见。
当然,这也与真空管式热水器投资比较少、见效快、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设备和人力就能完成整套产品的制造有关。相比之下,平板太阳能生产线在投资资金方面,要远远超过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还要解决热性能、涂层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种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也不是多数企业能够具备的。
平板式反弹在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大行其道时,依然有一些平板式热水器生产企业坚持了下来。
比如北京的九阳、云南的新元、广东的五星、嘉普通,江苏的万龙源、美润等。但客观地说,从事平板集热器生产的企业毕竟太少,还未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格局,同时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过,这两年,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确实有反弹的趋势。有观点认为,这其中很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国外市场,很多企业生产平板式热水器,是瞄准了出口这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