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产品与技术 |
杜邦:双面组件渐成主流,透明背板优势凸显,新一代银浆升级提效文章来源:solarbe | 发布日期:2020-08-27 | 作者: | 点击次数:
2020年过半,光伏平价上网进程加速推进,高效光伏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双面组件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五大央企已发布2020年集采招标来看,组件招标规模达19.56GW,产品结构变化趋势明显,双面组件比例61%,均远高于2019年行业平均水平。 面对近期组件市场发展趋势发生的变革,全球领先光伏材料厂商杜邦认为,如何在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的同时确保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是当前业界的共同追求。杜邦的透明背板在保证可靠性和高发电量的同时,帮助电站在30年以上的运行周期内实现稳定的收益回报,共同推动光伏行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在2020年SNEC展会期间,杜邦展示了最新一代的Solamet光伏导电浆料、 创新的背板材料Tedlar透明薄膜,以及Fortasun光伏硅胶材料等创新产品。 特别是基于杜邦Tedlar透明薄膜的背板,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该款背板革新了对双面组件的设计,可实现更高发电量、更低电池工作温度以及更低的安装和运维成本,以降低度电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 杜邦光伏和先进材料事业部副总裁陈宇彤指出,双面组件及高功率大尺寸组件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过重的大尺寸组件也给搬运安装带来了不便,采用透明背板的双面组件减重可达15%~30%,便于运输安装和运维。 据陈宇彤介绍,随着目前国内下游市场业主对发电量的关注越来越高,特别是领跑者项目,跟踪支架的使用比例呈不断上升之势。跟踪系统是由电机来驱动,载重过高会增加驱动成本和故障风险,因此采用透明背板的双面组件在减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透明背板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双面组件在户外的电池工作温度更低,基于透明背板的双面组件在户外发电量更高。基于透明背板的双面组件在多个户外实证对比项目中都体现出了更高的发电量,进一步帮助下游业主提高光伏项目的投资收益。 同时杜邦也非常注重产品的可靠性。杜邦针对背板的创新设计是基于35年以上户外实绩验证的组件经典结构,组件正面采用全钢化玻璃提高耐候性,而基于杜邦Tedlar透明薄膜的背板也具有长期的户外实绩验证,同时背板拥有优越的透气性,可降低组件脱层的风险。 光伏电站安装在户外环境,不可避免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冰雹、台风等,对光伏电站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陈宇彤表示,透明背板组件抗冰雹性能更好,正面采用3.2mm的钢化玻璃,具有更强的应力承受能力和抗冲击性能。对于有冰雹灾害的地区,采用透明背板组件能够降低组件毁损的风险。 在运维清洗方面,Tedlar透明薄膜的疏水特性也使组件易于清洁,因此具有优异抗脏污性能,易于通过雨水冲刷和简单清洗除去,灰尘不容易积累,因而对背面发电影响不大, 能降低在后期运维过程中背面清理等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透明背板组件与常规单面组件生产工艺一致,组件制造更可以沿用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成熟的制造工艺,组件生产良率高,提升设备产能。同时,Tedlar透明薄膜宽幅灵活,可以满足高功率组件宽幅不断增加的需求。”陈宇彤补充道。 杜邦推出Tedlar透明背板双面解决方案,正是通过自身所擅长的技术创新的方式去满足双面技术发展趋势,助力行业更快平价上网。Tedlar透明背板双面组件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双面组件能够应用的场景更多样,更多现有的组件产能发挥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采用Tedlar透明背板双面组件的商业项目在全球落地。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杜邦一直在光伏浆料相关产业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为满足光伏市场对高效组件的多样化需求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投入。 杜邦光伏及氟材料事业部全球市场经理支强介绍了杜邦新一代正银导电浆料——Solamet PV23x。该产品是为P型太阳能电池设计,支持新一代PERC+技术。这个新系列的浆料产品具有优良的接触性能,优化了高宽比,并具备出色的印刷性能,尤其应对大硅片的趋势。这些技术改进可提升电池效率超过0.1%。杜邦同时推出了最新的N型金属化解决方案,助力提升n-TOPCon和HJT量产竞争力。 在种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面对平价上网之期的逐渐逼近,光伏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不仅需要高效组件,更需要高可靠性组件。只有效率和品质两手抓,才能保证行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陈宇彤强调。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