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产品与技术

多晶硅产能过剩“后遗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布日期:2010-04-15 | 作者:陈颖晖 | 点击次数:

4月12日,陈庆文(化名)在太湖旁边一个僻静的茶楼里,与外部投资者就多晶硅项目进行商谈。陈庆文的多晶硅设备工厂在江苏,规模约百人,年利润在1000万元左右。

不过,一如当日下午阴沉的天气,即使对方提出的条件“非常好”,陈庆文也没兴奋起来。因为,“38号文还在,我无法兴奋起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做生产多晶硅的设备。”

陈庆文所指的38号文,正是2009年9月底,国务院发布《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此文把多晶硅定为产业过剩行业之一。

“我现在不说服任何人,38号文下来,我彻底灰心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庆文如此陈述,“我搞企业没有搞科研强,在科研上还没有失败过,但在融资建多晶硅项目上一而再的失利。”

梦断38号文

陈庆文于2004年开始涉足多晶硅,2005年同为江苏人的施正荣依靠太阳能成为中国首富,江苏也于近年发展成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基地,但时至今日,陈为太阳能建的厂房还是空的。

国内著名太阳能专家,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崔容强与陈庆文相熟,他这样评价陈:“研究了(多晶硅)很多年,做出的东西很有优势,项目没做成实在可惜”。由于陈庆文平时喜受钻研机械制造,“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朋友那里得知光伏发电的项目。

“我认为能源危机比经济危机可怕,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必然途径。在可再生能源中我看好太阳能。”陈庆文称,太阳能电池是“静态的,放在那儿就可以发电”,不会产生磨损,因此“最有前途”。

并且,陈庆文从专家处得知,太阳能电池主要的问题是原料供应,国内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材料——多晶硅品质不过关,做太阳能电池很难买到材料。

于是,陈庆文开始研究多晶硅的生产,“先是研究理论书籍,在专业刊物发文章”。借着帮人解决问题,陈庆文终于实地接触到多晶硅的生产设备,“多晶硅的生产都是机密,一般不让你看,我是以免费解决问题来换看现场”。

2006年,陈庆文的研究终于取得成果,并决定投资太阳能,准备做到电池片,“产业链比较长,利润比较合理,而且电池片的灵活性不错”。不过,由于土地拆迁问题,至2007年9月,陈庆文才拿到地开始建设。

至2008年初,“一切进展都很顺利,很多人都表达了投资意向”。但天有不测风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过去谈好的投资又撤了”。陈庆文称。

熬至2009年中,陈庆文再次迎来转机。“至今为止,最令我兴奋的外部投资者出现了”。由于2009年中的新疆出现不安定因素,一批在新疆投资金矿的人准备撤出新疆。这些人与陈庆文是同乡,彼此通过当地朋友圈认识,并很快熟悉。

“一拍即合。他们有钱,我有技术。”陈庆文与上述投资金矿的人一起考察投资地点,一个月左右,陈庆文及其合作者就选好地址并获得批文。[NextPage]

另外,陈庆文的项目也得到了银行的支持,国开行已经答应给项目贷款,并已过预审,而浦发行等则答应准备过渡贷款,帮助陈庆文启动项目并获得国开行贷款。

但38号文的发布,让陈庆文的项目遥遥无期,“当初说得好好的,现在从银行到合作伙伴都退缩了。”陈庆文称,“银行说内部出新规定,不能向新的多晶硅项目贷款。那些矿主一看国家准备限制,也不敢投了”。

投资转向

38号文提到,“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这意味着,多晶硅被列入过剩产业,国内主要银行也收到了收紧多晶硅项目贷款的指示。

但是,包括陈庆文、崔容强在内的多位人士均认为,“多晶硅不存在过剩,现在国内一半以上的多晶硅还需要进口呢”。

事实上,根据南京海关提供的数据,2010年1-2月,江苏口岸进口多晶硅1752吨,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1.3倍。

令他们不理解的是,根据38号文的要求,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既然过剩了,那为什么还要求上大的,上大的就不过剩了?”崔容强反问道。

据了解,一个3000吨/年的多晶硅项目投资总额大约为27亿。在崔容强看来,规模大小只是提高了一次性的投资门槛,“让有大钱的人来投”。

崔容强介绍,3000吨/年的多晶硅可以通过累加获得,就国内来看单个多晶硅生产包产能在500吨/年,“6个一累就是3000吨”。崔容强认同多个生产包可以共用一些设备,降低成本,“但3000吨/年以上是否就是规模经济标准很难说”。

按陈庆文的说法,其设计生产线最小年产500吨/年,整个投资8000万,“环保等要求都合格,照样有钱赚”。

38号文一出,陈庆文是“转了一圈,还是回到老路上来了”。他做设备起家,现在仍拥有一家设备制造厂,“每年赚个千八百万,但都让我花在多晶硅上面去了”。

陈庆文的设备用于多晶硅生产中关键的还原和提纯,每台200万,每千吨产能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七八千万元,“我现在已经收到了50台左右的订单,先把设备做出来,在市场上有效果了,到时再做多晶硅生产”。

而且“现在,随着多晶硅市场的复苏,这一块的投资意向又活跃起来,这不今天别人就给我一个非常优惠的投资条件了吗”。

据透露,自2004年至今,陈庆文在多晶硅上已花4000多万,“一半买地建厂,一半研究技术”。相对于国外十几亿美金的研发,陈庆文一千多万元的投入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不过陈庆文觉得已经够了。

如今,陈庆文不打算再求任何人来投资,因为,“求也没用,38号文还在,上面还没松口子,或者起码还没对我松口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