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太阳能 - 产品与技术 |
多晶硅高端投资或松绑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布日期:2009-11-14 | 作者:梁钟荣 | 点击次数:
11月12日,“2009年多晶硅政府与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根据会议传递出来的信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对该行业的第二轮摸底即将展开,该摸底将对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形成更为确切的结论,而技术更先进、规模更大、产业更环保的多晶硅投资或将松绑。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人士11月13日向本报记者证实,对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问题,地方与企业多有不同的意见,“故此工信部及发改委才要进行新一轮的调研,调研内容主要看是否过剩、如何定义过剩,此次调研的范围更广、涵盖的企业也更多”。 据记者多方了解,在此次论坛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改委规划司都作为主管单位列席了会议,而包括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硅业、赛维LDK、浙江昱辉等近20家国内多晶硅企业均有参与,出席企业高管多为副总级别以上人士。 “第二轮调研所得出的情况,将会形成多晶硅投资列入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的重要依据。”一位参与该论坛的高管预计,调研之后,技术更为先进、具有闭环装置,单线产能在5000吨以上的项目投资或会放开。 多晶硅再调研 此前的8月底9月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对多晶硅行业进行第一轮摸底,并于9月29日将多晶硅入列《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严控产业投资的榜单中。 但自从《意见》下发以来,关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问题,包括部分多晶硅企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些地方政府都提出不同意见。 “所谓过剩,其实并非是绝对产能过剩,而是低端产能、低效产能、低劣产能的过剩。”无锡尚德总裁助理刘志波坦言。 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告诉记者,如果以2008年的需求量作为指标,保守估计今年晶硅电池的需求量约为2.8万吨,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产量只能达到1.4万吨左右”,因此当前多晶硅的实际产能并未过剩。 尤其是高端、优质的多晶硅目前仍然供不应求,且世界光伏市场仍在高速成长,工艺先进、质量优异的高端多晶硅产业缺口仍需要企业去填补。 上述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因企业及地方政府存有质疑,工信部和发改委即将派队伍前往各地、企业实地调研,“时间在11月16—25日”。 本次调研为先前第一轮调研的承续。据记者了解,第一轮调研主要面向地方政府及多晶硅企业。地方政府层面要求将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等一并上报;企业层面,包括江苏中能硅业、赛维LDK、洛阳中硅等在内的巨头情况均成为重点调研的目标对象。 “第二轮调研的内容应该会更加细化,且地方政府、多晶硅企业及下游企业都会去听取意见。”前述高管称,地方政府层面,将会细化到筹建工作进度、是否开工及开工进度等内容;下游企业则主要看电池和组件行业对多晶硅是否“过剩”的态度,摸底他们的用量情况及对市场需求的看法。 或松绑高端产业 记者采访的多位多晶硅企业人士表示,随着两部委第二轮调研的展开,高端多晶硅产业的投资或将松梆。 “《意见》是一个好的政策,但是执行起来稍有偏差。”前述高管肯定表示,光伏行业为新兴产业,行业初始投资较为浮躁,《意见》是明确了产业门槛、技术及环保标准,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本应有保有压的政策,执行起来被有些地方或具体部门搞'一刀切’,结果多晶硅企业一个多月来都不敢动弹,不仅一些企业技术高端、单线5000吨以上的多晶硅项目被搁置,而且利用技改提升产能的项目也没被核准”。 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4000吨左右,今年有望达到1.5万吨。诡异地方在于,在自给率从约20%提升至50%的同时,今年多晶硅进口却大幅度攀升。 以天津海关统计的数据为例, 1至9月天津口岸进口多晶硅1955吨,价值1.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8.8%和78.5%。而来自江苏方面的数据显示,江苏上半年2/3企业需要依靠外省或从国外进口多晶硅,尚德集团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原料进口占总应用规模的比例高达90%。 “世界光伏市场的复苏没有达到50%以上的增速,进口如此多的多晶硅,一方面说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一方面则体现了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技术、成本层面与瓦克等国际七大厂的差距。”上述高管直言,目前瓦克的成本在25-30美元/公斤左右,国内一般的厂子在70美元/公斤左右,且国际七大厂质量比国内大部分产品更为优质,“在这种情况下,下游的企业当然愿意进口”。 中部一位多晶硅企业人士对此更直言不讳表示,虽然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在1.5万吨左右,“但是能过关的有多少呢?”国内生产线多为1000吨左右,多是落后技术,提纯的多晶硅含的硼、磷、铜等杂质较多,“去年国内被退货的多晶硅,大都是因为杂质问题。” 而目前国内及国际主流配置为新上产能为单线5000吨以上,且有共用设备,技术工艺更为高端,成本大幅减低,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以万吨级的产能作为标准。 记者同时获悉,在11月12日举行的会议上,工信部及发改委鼓励多晶硅行业进行产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如果要兼并,我们将对企业目前的单线产能、是否有闭环装置及产业工人素质等情况做统合考虑。”前述中部多晶硅企业人士对此表示谨慎。他举例,单线3000吨以下的产能兼并并不划算,单产品成本一块下降空间就不大,而在5000吨如此的生产线技改效益更为显著。“一条1000吨的生产线,投资需要10亿元左右,而在韩国由5000吨的生产线通过技改升级到6500吨,只需要花2-3亿人民币。” 该人士预测,如未来国家对高端多晶硅投资进行松绑,单线5000吨以上的产能将会是鼓励项目,而出于循序渐进放开的考虑,“3000-5000吨以上的技改项目会首先放开”。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