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行业动态

非粮生物质能源中国式道路:秸秆、能源林纷登场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发布日期:2010-08-23 | 作者:王海艳 | 点击次数:

昨日,第三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前一时期旺盛的生物质能源需求拉动了国际粮价的上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该积极发展非粮型生物质能源。

在节能减排与能源供给紧张的双重压力之下,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破解能源困局的一环,被各国提上发展规划。而在粮食安全的紧箍下,非粮生物质能源成为中国式道路的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生物质能源积蓄量丰富,每年七亿多吨秸秆、广阔的森林资源等都可以综合利用。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近日表示,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我国能源林面积规划达到2000万公顷;每年转化的林业生物质可替代2025万吨标煤的石化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3%。

两头挤压 坚定非粮转型

目前国家批准的燃料乙醇都是属于第一代燃料乙醇,除了中粮广西项目采用木薯,其他四家都是用玉米为原料。目前玉米价格每吨在1800元左右,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吨左右的玉米,并不具备经济性,需要在国家补贴下生存。另一方面不与人争粮的硬性规定限制了其的发展前景,近来,由于粮价上涨,国内不乏声音叫停粮食燃料乙醇的项目,避免与人争粮。

尹成杰表示,前一个时期,由于一些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利用粮食来开发生物燃料,减少了粮食出口,增加油菜籽的进口,使得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上涨。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9年美国用来生产乙醇燃料玉米消耗量达到1.07亿吨,占其当年玉米产量的39%,按照美国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美国生产乙醇燃料的玉米将达到1.27亿吨。从欧盟利用油菜籽、大豆等原料发展生物柴油来看,2009年欧盟共生产了约825万吨生物柴油,预计今年将达到945万吨。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告诉记者,美国几年前就发展生物质能源专门立法,其他多国也在推进生物质燃料商业化,对粮食需求增加,国际市场价格受之影响明显,"甚至可以说,也是从此国际粮食市场告别低价时代。而在我国,为了不与人争粮,国家坚决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鼓励非粮方向。"2006年,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曾联合下发通知,控制粮食乙醇,不打算再发展新的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

不与粮争地 林业生物原料被看好

根据此前公布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在非石化能源202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的目标中,生物质能的贡献为2.4亿吨标准煤以上。目前商业化生产的生物燃料主要是以玉米、甘蔗、食用油为原料的所谓"第一代"生物燃料。如何过渡到以农林废弃物和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各部门和企业探索的焦点。 [NextPage]

据了解,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油料植物、能源作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机废弃物。其中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原料则被寄予厚望。尹成杰表示,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生产五亿多吨的粮食,同时也生产出7亿多吨的秸秆,资源丰富。

此外,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与粮争地也被诸多国企看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近日表示,国家林业局正与中石油、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开发生物质柴油,加速推进林油和林电一体化。能源林如果成功种植,不仅将解决我国生物质能中原材料无法稳定获得的问题,也将进一步改善生态与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在国新办披露的一些数字令业界颇为关注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应用。吴坚表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林业生物质总量超过180亿吨,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大。国家林业局已选了内蒙古赤峰、河南三门峡、云南楚雄、甘肃兰州、新疆阿克苏等五个城市作为生物质油料资源的开发备选点,与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展"中法生物柴油合作项目",依靠外方的技术和资金,发展生物柴油产业。

声音 专家倡导发展甜高粱乙醇产业过渡

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生物燃料的过渡路径并不轻松。有业内人士表示,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现在缺乏技术,成本高,原料供应体制亦没有建立起来,如秸秆怎么收、怎么储,相关配套体系都需要建立。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副所长李十中则提出应鼓励甜高粱乙醇的过渡。

李十中分析,纤维素乙醇之所以成本高,是因为要把纤维素、半纤维素先转化为可发酵糖,再发酵生产乙醇。而甜高粱既可以产高粱米作为粮食或饲料,秆中含有蔗糖,可以直接发酵生产乙醇。据其估算,甜高粱乙醇成本仅为3500元/吨左右,按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的模型是3950元/吨,而国内的玉米、木薯乙醇成本约5000多元/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