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行业动态 |
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应注重多效益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 发布日期:2010-08-1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近日表示:“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国家林业局正与中石油、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加速推进林油和林电一体化。”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建燃料工厂相对容易,难点就在于生物质原料的培育。因为种植业需要了解、掌握能源植物丰产栽培的特性、商品性状等,时间较长,因此风险也较大。 按照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下称《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1000多万亩;到2020年,能源林达到2亿亩,可以提供600多万吨生物柴油,满足1100多万千瓦装机容量发电厂的燃料需求。如果《规划》得以实施,不仅将解决我国生物质能中原材料无法稳定获得的问题,也将进一步改善生态与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应兼顾防沙、生态等功能 需保持植林区域原有生态 国家林业局不久前发出通知,部署开展《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以充分发挥林业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推行节能减排中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生物质能源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富含油的能源树果子,把这类油变成各种混合醇类,生产出生物质柴油,把它加到汽油里可用于发动汽车,这样可以降低城市空气的污染;另一种是发电用生物材,利用生物材发电对环境不会造成很大破坏,也不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灌木林、薪炭林、林业剩余物,每年可提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如全部得到利用,能够减少1/10的化石能源消耗;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我国过去发展林地主要用作生态林、应采林、防护林,形成了配套的经营管理技术,并没有作为能源林,因此,现在单纯地提倡能源林是行不通的。林地主要的任务还是保护生态,经营林地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多功能、多效益,这意味着能源林的栽培技术也不一样,而且能源林不能是纯林,必须是混交林。除保护生态外,能源林不仅能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生物质燃料原材料,还具有生产肥料等功能。”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潜力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在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的同时,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NextPage]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沙生灌木平茬生物质发电示范企业。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陆此前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发电项目运作证明,该项目已起到治沙、富民、绿电、减排的显著作用,并兼有治理灌木灾难性病虫害、支撑沙棘产业持续发展等多项社会公益功能。” 此外,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相关负责人还明确指出:“大力培育生物质能源林面临如何防止生态不稳定的问题。因此营造生物质能源林时不要大面积营造,要尽量保持植林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 初步完成普查森林能源 还需进一步摸清资源量 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形式相比,生物质能发电、制油在地理位置、利用形态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就近采取、变废为宝。农作物秸秆、皮核以及树枝、树皮、林业加工边角料等农林废弃物,是当地极其丰富的资源。 国家林业局林业生物质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国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经过发展,基本建立了从原料收集、技术支持到电价补贴、退税的政策框架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林生物质尤其是秸秆直燃发电大国。随着农秸秆发电企业更多地使用树枝、树皮、树根作为高热值燃料,‘林电一体化’模式也有较大发展。”或许业界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生物质发电会从最初时的一无所有到急剧升温,再到全行业亏损,一些生物质发电厂甚至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与林电一体化相比,林油一体化更加凸显原料问题。据了解,此前海南正和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黄连木批量生产的生物柴油,已通过科技部等部委组织的鉴定,达到美国生物柴油标准,使用后尾气远低于化石柴油排放指标。但由于原料紧缺,该公司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已经不生产生物柴油了。不仅是我国,欧洲种植油菜、美国种植大豆也都遇到原料的瓶颈问题,即没有足够多的土地种植。 风能、太阳能等都不能直接用作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必须用生物质来做,因此, 林油一体化还需在能源植物的培育上下功夫。对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社会林业研究中心普查了含油量40%以上的木本植物,筛选出可以规模化利用的木本油料植物约有10种,但有一定基础的仅有黄连木、文冠果、光皮书、麻风树。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这些树木进行生物质能源开发实验。王涛介绍:“黄连木有人工种植的,也有野生的,是主要的造林树种,但此前是作为防护林、用材林、生态林来建设的,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用途,只是以前老百姓困难时会采点种子炸油。” 尽管能源植物生命力较强,不占用耕地,可以在荒地、滩地、盐碱地、沙地等边际土地上种植。但是,由于各地气候、温度条件不一样,所适合种植的能源植物也不一样。因此,需要进一步摸清我国能源植物的“家底”。而且,营造生物质能源林还需研究不同分布区、不同林分类型等对温度、生长环境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林业的生物性特性、商品性状进行研究,并在基因水平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此外,目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下称“种质库”)正在为能源植物的研发提供所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和相关数据信息。种质库对生物质能研发工作要作相关规划,为能源植物的研发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和相关信息。为解决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问题,种质库在木本油料植物中选择一些油脂成分跟石油类似的“石油植物”,如麻风树,开展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的研发。[NextPage] 能源林项目谨防盲目上马 进一步研究高效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液态林木生物燃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生产生物柴油和生物醇类燃料上。总体来看,生物柴油发展较快,一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油料植物的分布、选择、培育等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生物醇类燃料主要通过农作物秸秆等加工生产,利用林木质方面研究还较弱,原料培育和加工处理技术上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林业生物柴油、林业生物发电等技术进入示范生产阶段,原料需求日益迫切,能源林培育备受关注,而且,一些地方已开始开展能源林培育工作。对此,王涛表示:“在大面积营造生态能源林的过程中谨防冒进。从思想认识上,把森林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储备库,进一步摸清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资源量;第二步,进一步研究可以作为能源植物、发挥多效益的高效的栽培技术,选出优良类型,进行优良类型的培育,提出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推广。” 例如,黄连木大部分是雌雄异株,由于雄花和雌花花期不一样,因此产量不稳定,病虫害也较严重。文冠果的种源量很少,之所以被选为能源树种,主要因为文冠果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树种,也是沙漠地区主要的防沙治沙树种,主要集中在赤峰,其他地方都是零星分布。 据了解,由于林木生物质能源是新兴行业,有个别地方在没有掌握培育技术的情况下,大量上马生物质能源林项目,致使种子种苗不达标,难以生产出生物柴油。同时,盲目上马生物质能源林项目也使得能源树种子种苗的价格被热炒。“能源植物的培育种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伤害老百姓的积极性。”王涛强调。 面对林地生长时间考验 多项措施规避投资风险 截至目前,随着国家林业局规划能源林的相关政策出台,踩到政策步调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布局。如凯迪控股在全国各地签署的生物质能开发协议总额超过100亿元,协议能源林用地面积接近1000万亩,分布于湖北、湖南、云南、新疆等12个省区;国家林业局也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粮等央企合作,共同发展生物质能源项目。 我国的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正处于发展壮大期,不仅需国家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支持外,耗需要做好能源基础调查,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技术标准,改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同时,由于林木生物质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和工艺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初期经营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巨大投入,再加上林木的生长期有一个过程,因此,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显得十分重要。 有专家表示,规避投资风险需政府导向型投入,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同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产业领域,主要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扩张方面。而且,营造生物质能源林还需注意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实行精细化的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具有效益。 “生物柴油标准B5迟迟未能出台,也阻碍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如中海油在海南生产的柴油因没有标准只能储存在着。”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低碳交通项目官员康利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的生物柴油质量低,多是自产自销,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据了解,《B5标准》的出台不仅可以使得合格的生物柴油合理合法的进入油品销售体系,净化整个行业,还有利于促进油料植物制油的开发。 此外,我国林地的产权、管理、经营是多元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产业化是一项社会工程。例如,林地分散在农民手中,要集中起来有个过程,管理上同样存在问题。而且,林地范围比较大,日常的管理管护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工作。王涛表示:“林木生物质能源必须是社会化的经营管理,应先做试点在推广。”记者 王旭辉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