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能概述 二

文章来源:未知 | 发布日期:2004-07-14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表1-5  生物质能今后在我国农村能源中所占的比例

年份

1995

2000

2010

2020

2050

农村总能耗(亿吨标准)

6.9

8.83

12.69

15.78

20.98

生物质能

(亿吨标准)

    1.99

2.11

2.39

2.74

2.88

比重(%)

28.8

23.9

18.8

17.4

13.7

                        图1-3生物质的典型化学结构                     

                

           

  但是,由于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利用技术远比化石燃料复杂和多样。首先由于生物质有的含水极高或以污水为载体(如污泥和养殖污水等),生物质利用技术除了象采用化石燃料相似的燃烧技术和物化转换技术之外,还增加了独特的生化转换技术,如厌氧消化技术和堆肥等;其次,生物质形状多样,能量密度低,在利用时需要更多的预处理和能量品位提升的过程,所以它的特殊转换技术比直接燃烧更重要,另外,生物质分布分散,难以使用集中处理技术,而分散处理技术效率较低,这也是目前生物质大规模推广使用的主要难题。

从人类开始懂得利用能源开始,生物质一直是人类生活最主要的生活能源。在远古时代,人类第一次懂得用火取暖和烧烤食物,使用的就是生物质能——木头。从此以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能源来源于生物质能——木头、柴草和木炭。

直到最近两个世纪,人类发现矿物燃料并开始大规模的利用,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由于矿物燃料有高密度和高热质的优点,为人类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矿物燃料日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主要而且是必不可缺的能源,目前已占了人类社会总能耗的85%以上,生物质能的重要性也因此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即使如此,由于生物质能在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据重要的位子,从全世界范围上看,生物质能目前仍然是第三大一次能源。

              1-6世界主要国家的生物质产量

在工业社会以前,生物质能主要作为生活燃料,其用户是农村农户和城镇的少数居民。工业社会以后,生物质能的终端用户除了是农村的农户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有生物质废弃物的企业,如糖厂、木材厂、碾米厂,以及废水和垃圾处理厂等。目前,生物质能占全世界总能耗的14%,在我国占我国一次能源的15%左右,例如:1994年国际能源机构的国家中,生物质总消耗量为132M吨,发电量达107TWh,供热205PJ,其中芬兰生物质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量的10%,瑞典总热能的27%来自生物质。在奥地利,生物质能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2%, 而丹麦1994年生物质能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93%。而在我国,由于生物质能在农村中是非商品能源,其具体消耗量很难统计,所以在商品能源中占的比例很小,有时很能难反映出来。不过,从表1-7中山东省农村生活用能的情况来看,目前生物质能在农村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以山东省农村的用能情况作为计算依据,1999年全国仅农村消耗的生物质大概为:柴薪6000万吨,秸杆2.5亿吨,沼气20亿m3,这些数量都是巨大的。

                表1-7  山东省农村能耗调查结果

[NextPage]

1.2             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性及洁净性

 生物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燃烧反应的逆过程。而燃烧反应是人类获取和使用能源的主要方式,如果这两个过程能相互匹配,形成完整循环,生物质能源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图1-4 是这一利用过程的示意图。

      

           图1-4生物质利用过程示意图

1.2.            1生物质能源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

矿物燃料是把原为固定的碳通过燃烧使其流动化,并以CO2的形式累积于大气环境,造成温室效应。而从图1-4种可以看到,生物质中的碳来自空气中流动的CO2,如果这两个速度有合适的匹配,CO2甚至可以达到平衡,整个生物质能循环就能实现CO2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矿物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前,人们把减少烟尘、SO2、NOx等的排放作为重点,而很少考虑CO2的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首脑”会议,开始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削减CO2排放的。目前,运输燃料和燃煤电厂是造成CO2排放的主要因素,随着电力需求和交通运输的不断增长,其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在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控制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产生CO2的情况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唯一的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主要关心的是生物质能对减少CO2排放上的作用,加上发展速生能源作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不会遗留有害物质或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今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国际上先进国家大都把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技术来发展,有的国家象瑞典等欧洲国家把生物质能作为替代核能的首要选择,对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重视。

生物质利用在减少CO2排放方面的作用,可以通过生命周期法进行定量分析。生物质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植物种植,生长,收获,废弃物的收集、运输、预处理,回收利用(包括各种生物质转换技术),最终处理。由于生物质能量密度低,因此,收集、运输过程的能耗比石化燃料大,在整个利用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不能忽视。预处理过程(包括粉碎、干燥)是实现工业化能源利用的前提,此过程的能耗也不可忽视。这样,生物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来自收集、运输和预处理中化石燃料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CO2排放,以及各种生物质转换技术本身所致的二次污染,包括废水和废气等。

为了给出一个直观的概念,我们比较了几种生物质利用技术和化石燃料利用过程的CO2排放量,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忽略煤炭、石油开采、运输及预处理过程的能耗,而考虑生物质的运输、粉碎和干燥能耗。这种处理相当于将生物质作为集中的能源来研究,类似于煤矿和油田等。生物质运输、预处理过程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这些过程的能耗大小是决定生物质能整个利用过程CO2排放量的关键。结果如表1-8所示,只要采用高效合理的利用方式,生物质总体利用过程中CO2的排放比化石燃料小90%左右,从而证明生物质代替化石燃料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气化技术是高效利用生物质的重要途径。另外,系统效率越高,相应的减少量也大。所以开发大型、高效率的生物质能利用系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8 几种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CO2排放量的比较

利用过程

系统效率

%

D*

g

CO2减少的数量*G

减少率

%

A. 工业供热

 

 

 

 

  简单燃用

15

45.9

 75.1

62

  生物质锅炉

60

11.4

109.6

90

  气化燃烧锅炉

90

 7.7

113.3

94

l         燃煤锅炉

  70

 121

 

 

B. 供气(燃气灶)

 

 

 

 

  生物质气化(低热值)

35

 19.7

91.3

82

  生物质气化(中热值)

40

 17.3

93.7

84

  天然气

55

 100

11#

10#

l         液化石油气

    55

 111

 

 

C. 发电  

 

 

 

 

  气化发电 (小型)

12

317.5

630

66

  气化发电(中型)

17

182.0

765

81

  生物质 IGCC

35-45

 77.7

869

92

  柴油发电

38

650.0

 297#

 31#

l         燃煤发电

    35

947.0

 

 

l         为参比物    *  供热和供电单位能量分别采用MJ和kWh   #  化石燃料之间的比较

 

1.2.2生物质能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以生物质资源代替化石燃料,一方面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供应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CO2、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例如:每利用一万吨秸杆替代煤炭,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0吨,烟尘排放100吨。消化利用秸杆,已经成为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秸杆气化技术将与秸杆还田、饲料应用和其他技术一起,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的比例正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在较为接近商品能源产区的农村地区或富裕的农村地区,商品能源(煤、液化气、电)已成为其主要的炊事和生活用能,以传统方式燃烧的秸秆首先成为被替代的对象,致使被弃田间地头的秸秆量逐年增加。许多地区废弃秸秆量已占总秸秆量的60%以上,既危害环境,又浪费能源。农村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已延续多年,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特别是这种污染在收获季节集中排放,使得短时间内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已经多次发生航空机场关闭和高速公路追尾撞车的事故,成为各级政府关切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随着今后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浪费和污染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所以利用高效的生物质转换技术,将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高品位的电能和可燃气,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又可减少污染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