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燃料 |
燃料乙醇发展滞缓 纤维素乙醇产业化再进一步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 发布日期:2012-04-27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12第二届生物能源大会将于4月25日—28日在西安召开。全球生物燃料生产用酶的最大供应商诺维信,将在大会上举行CellicCTec3推介会暨纤维素乙醇商业化突破讨论会,与国内二代纤维素乙醇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探讨中国纤维素乙醇大规模商业化热点问题。此前,诺维信已于今年2月22日面向全球发布了纤维素乙醇产业的最新创新产品——诺维信CellicCTec3,该产品被认为是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佳、确保纤维素乙醇工厂达到最低生产成本的酶制剂产品。 目前燃料乙醇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2004年到2006年间,燃料乙醇增长较快。到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加强了对燃料乙醇的管制。此后,燃料乙醇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几家定点生产企业产能的扩张,燃料乙醇步入了相对滞缓阶段。”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车用能源展望2012》(下称“车用能源展望”)指出。 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燃料乙醇的利用量为186万吨,相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燃料乙醇的利用量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总利用量为300万吨),相差甚远,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的目标仅实现18.5%。 中粮集团公司生化能源事业部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有两个瓶颈——原料和技术。其中,原料丰富的技术尚未突破(如木质纤维素乙醇),技术成熟的原料有限(如谷物乙醇、薯类乙醇)。因此,现阶段只能走原料多元化之路,远期可行之道,就是突破纤维素乙醇的技术瓶颈。”由于存在威胁粮食安全的争议,目前许多国家正积极探索开发以高产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 新酶制剂推动纤维素乙醇产业化 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市场上用于纤维素乙醇生产的纤维素酶或其他复合酶制剂中,CellicCTec3是一种最先进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复合制剂,可确保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将预处理过的木质纤维素材料转化为可发酵糖。同时,实验对比证明三代产品性能比其上一代高1.5倍。与市场上其它可获得的酶制剂相比,生产相同产量的纤维素乙醇,所需添加的CellicCTec3酶制剂用量是其他酶制剂的1/5。因此,CellicCTec3在转化效率上的提高,为预处理、水解及发酵工艺提供了新的契机,最终将确保工厂以最低总成本生产纤维素乙醇。 此前,中粮、中石化及诺维信就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事宜签订了备忘录。中粮与中石化将合资建设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厂,诺维信为该工厂提供酶制剂。“该项目还在推进中。”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相关人士近日向记者表示。该示范项目厂址位于全国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肇东市,设计年产5万吨纤维素乙醇示范生产线,消耗玉米秸秆30万吨,产值可达4亿元。[NextPage] 诺维信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建厂后将使用诺维信Cellic酶制剂,其中,CellicCTec3已经提供给中粮和中石化作测试。结果显示 ,与市场上其它可获得的酶制剂相比,生产相同产量的纤维素乙醇,所需添加的CellicCTec3 酶加量较CellicCTec2减少40%。” “车用能源展望”指出:“纤维素乙醇技术的成本下降,在近期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突破,在远期可取决于规模经济和技术学习。”对于纤维素乙醇的发展前景,诺维信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斯阁表示,约17.5%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先进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这无需改变当前土地使用模式,也不会对食物链造成影响。“预计到2030年,生物燃料有望替代全球约一半的汽油需求量。”李斯阁说。 可直接利用现有中下游分销渠道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纤维素乙醇的研发和生产试验已经广泛开展,不仅有大量的中试厂和示范运营,还出现了商业规模的生产设施。尤其在美国,纤维素乙醇产业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这是其它可再生能源没有享受到的待遇,如设定了混比的强制目标、特别的研发支持、对生产设施规模扩大的扶持、价值链规模扩大的战略部署、设立生物燃料跨部门工作组等。 据了解,纤维素燃料乙醇路线中原料预处理、纤维素水解等工序均需消耗大量电力、热力,并远大于现有1代燃料乙醇技术路线的水平,但由于存在大量的木质素作为燃料,该路线并不需要外购大量电力或者蒸汽。因此,一般分析认为,中国在该路线上的技术水平和国外相差不大。 “纤维素乙醇一旦发展起来,能很快替代目前的玉米乙醇、木薯乙醇,直接利用现有的中下游分销渠道,进入油品销售市场。”上述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相关人士介绍。“车用能源展望”指出,2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应加强2代技术的研发投入,尽快制定符合技术发展现状的示范补助办法,并确保执行。 此外,“车用能源展望”还建议,应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生物液体燃料影响分析。在宏观层面,探讨生物液体燃料与土地利用的合理边界、生物液体燃料发展与能源替代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能源—经济—环境—土地”复杂系统的耦合研究;在微观层面,加强生物液体燃料的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研究,为制定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标准做好准备。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