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燃料 |
原料制约 海南生物柴油产业何时叫座?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 发布日期:2011-06-3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6月26日,麻风树生物燃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海口成立。这是海南成立的首个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根本目的是提升生物柴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联盟成立的背后,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柴油产业步履蹒跚的步伐。被视为石化能源最好的替代品的生物柴油,其发展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 “现在是海南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困难期。”说这话时,海南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范益民一脸凝重。“2009年初海南麻风树(小桐子)种植面积约4万亩,现在还达不到这一面积,有好几家公司已退出了。”他说。麻风果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之一。 尽管海南在全国率先建成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而且成为国内首个封闭销售生物柴油的省份,但原料供应规模始终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海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很适合育种、栽培优质麻风树,应当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前来海口参加麻风树生物燃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议的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说。 急功近利导致产业发展遭遇挫折 麻风树是世界上公认的生物能源树,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随着环境保护和石油资源枯竭两大难题越来越被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化石能源资源贫乏国家更为高度重视生物柴油的开发和应用。 正因为相中其中的商机,近几年来,资本蜂拥进入生物柴油的上游产业——麻风树种植业。范益民说,在海南,最多时有包括央企和民企背景的8家企业进入麻风树种植业,但短短几年,一些企业就选择退出。 “单纯搞麻风树种植业,一般须耗时三四年才会有产出,期间不会产生任何回报,而海南的一些企业由于急功近利,资金链断裂后,加上国家的补贴政策不到位,很快就选择退出,或改种其他作物。”范益民说,目前海南麻风树种植面积不足4万亩,根本无法满足炼油企业的需求。 原料供应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马驰坦言,作为一门新兴产业,生物柴油在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原料的稳定和规模化供应问题。 对于这一点,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李铁深有感触。“现在市场对生物柴油存在着大量需求,转化技术也非常成熟,主要的困难是原料供应规模受到制约。”他说,原料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现在地租这么贵,而人工成本也从2007年的每人每天30元上升至现在的70元,企业成本压力很大。 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种植好小桐子原料基地是海南生物柴油项目成功的关键。[NextPage] 据介绍,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生物柴油稳定原料基地,现有的生产装置规模小,还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价格适宜、供应稳定的原料来源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1990年代迄今,全球的生物柴油工业获得飞速发展。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生物柴油应坚持不与粮油争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不造成环境污染。 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民营企业进军生物柴油产业,使用地沟油、餐饮废油等作为生产原料。2007年前后是产业发展的高峰,当时已投资建成的和计划投资的民营生物柴油企业近百家,产能逾300万吨/年。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大部分企业倒闭或处于停产状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原料价格高涨,而且供应出现问题。 目前国内生物柴油年产量约30万吨,除中海油在海南投产的6万吨生物柴油装置和生产的生物柴油进入车用领域外,其他企业生产的油品质量参差不齐,极少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导致很难进入车用领域。 海南可成为麻风树优良品种的南繁基地 为抵御市场风险,不少企业纷纷寻求出路,深圳中环公司即是其中一个。 “目前公司不仅在上游进行育种、栽培,在下游也和相关院校合作进行油品的转化和副产品的加工。”李铁说,麻风树的叶子可以做药,果皮可以做颗粒燃料,种皮可以做活性炭,种仁可以榨油,榨油剩下的油饼可做生物饲料,只有充分利用麻风树,才能有效抵御上游市场风险,只要1亩麻风树产果达200公斤以上,这个产业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伟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国家鼓励农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我国土地资源稀缺而且宝贵,企业应当走出去增加“虚拟国土”种植麻风树,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料供应,而海南自然条件优势得天独厚,可以成为培育麻风树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 马驰认为,海南是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超级稻、杂交玉米、抗虫棉等农作物都在海南成功“南繁”,因此,海南完全有条件成为麻风树优良品种的南繁基地,借助产业联盟的平台,海南亦可成为国际生物柴油产业技术重要交流平台。 作者:梁振君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