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燃料

扬州生物柴油还要等多久?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 | 发布日期:2010-11-15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07年年初落户仪征化工园,立项生产优质生物柴油,三年多时间一晃而过,超维特扬州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不仅未产一滴生物柴油,甚至连一条生产线也还没有上马。

明年2月1日起,生物柴油将正式进入成品油零售网络。上个月底,一份关于“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作为合法汽车燃料使用”的批文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业内人士认为,在柴油荒的背景下,这份文件的意外出现,为我国生物柴油提速发展带来新的转机。

然而,面对这样发展机遇,扬州生物柴油仍是进退两难。

优势尽显

别家用地沟油,我们用棕榈油

从包里掏出一瓶纯净透明液体,超维特扬州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罗章理告诉记者,这就是将在扬州生产的生物柴油样本,“这还是公司三年前的产品,至今仍然像白开水一样纯净。”

在矿物质油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生物柴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柴油紧张,在按比例与0号柴油调和后,不仅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减少碳排放,具有清洁安全优势,更能够提升发动机动力。目前,国际上已有法国、日本等国家由政府强制执行了B5、B10或B20标准,即强制将生物柴油按5%、10%或20%比例加入到石化柴油中使用。

“国内目前生物柴油企业以地沟油为主要生产原料,但这一途径生产的生物柴油品质难以保证,看上去略带浅茶色。我们生产的生物柴油则以棕榈油为主要原料。”罗章理介绍说,以棕榈油为原料产出的生物柴油性能最好,其中,反映燃烧性能指标的十六烷值为69,而前者十六烷值为49。

“十六烷值越高的柴油,自燃点越低,燃烧性能越好,对柴油发动机的功率及低温起动性能都有直接的影响。”昨日,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专家、江苏省石化协会会长邵茂盛在接受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证实。

更重要的是,地沟油收集缺少稳定来源,制约了规模化产业发展。邵茂盛指出,“原料短缺是国内生物柴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棕榈油供应则不成问题,可以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大量进口。”

邵茂盛表示对扬州生物柴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当前在国内还没有其他企业能够生产,扬州超维特是唯一一家掌握这项生产技术的厂家。”

尴尬境地

身份不“合法”,三年销售无门

“作为生物质新能源项目,当初我们从马来西亚来到化工园洽谈时,大家一拍即合。我们签约了180亩土地,计划投资额3000万美元,年产生物柴油12万吨。”

罗章理说,“按照计划,一旦国家推出生物柴油使用标准,就着手开工建设。从基建到投产只需要一年左右的工期。”

然而,出乎罗章理意料的是,为了等待这一标准出台,这一等就是三年多,“说实在的,到化工园的人士都有点不好意思。” [NextPage]

难道在当初这一项目投资论证中,超维特就没有考虑到标准问题?

据介绍,我国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这使得生物柴油作为替代能源有了正式身份,但该标准只是一种化学品的产品标准。

“依据这个标准,国内生物柴油只能应用于化学产品、农用动力机械等方面,还不能作为合法汽车燃料使用。如果生物柴油要进入成品油零售系统,还需要相关掺混标准。”

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国内一些生物柴油厂家主要通过民营加油站销售,而无法进入中石化、中石油的大门。

“12万吨的量不是小数,如果销售无门,我们无法向股东交代。”罗章理坦言,当时,国际市场上掺混标准已经出台,他们预期国内也将很快推出。“现在看来,有点操之过急。”

为时已晚

三年间棕榈油涨价如黄金

2010年10月27日,生物柴油新掺混标准《B5标准》颁布,实施以后生物柴油将被允许用作车用燃料。

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但罗章理早已高兴不起来。

三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材料的棕榈油价格也水涨船高。

“国内市场从4000多元一吨涨至如今9000多元,与同期黄金涨幅一样,翻了一倍。而当前0号柴的油售价,每吨才7000多元。”

罗章理说,“《B5标准》出台虽然说可以使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销售网络,但现在的问题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连投资可行性报告都没法写。”

谈起扬州生物柴油何时能够开工,罗章理仍是一脸无奈,“还是观望一下再说。”

目前,江苏从事生物柴油生产的企业总共有四家,产量为35万吨,如果年产量12万吨扬州生物柴油能尽快下线,无疑将提速江苏生物能源发展。

“超维特项目省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并已向国家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汇报反映。”对于当前超维特所遇到的困境,邵茂盛表示将为此争取优惠政策支持,“比如,棕榈油进口零关税等。”

上周,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报价每吨3300马币左右,折合人民币7000元左右。如果依据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政策待遇,棕榈油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