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燃料 |
汽车“抢食”玉米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10-08-3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华说,使用玉米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尤其是在今年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今年初中国西南部的持续干旱和入夏以来国内各地频发的洪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粮食供应的担心,以及是否应该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争论。(8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月上旬,民营石油企业会员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议,对国内玉米制燃料乙醇项目喊停。该建议称,国内各地的玉米制燃料乙醇项目目前依然正常运转,与饲料玉米等争粮,是今年上半年玉米价格上涨的推手。一方面,一些地区面临粮食减产,另一方面,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推高了玉米价格。 尽管有人怀疑石油委这个民间机构向发改委上书,究竟是因为其“浪费”玉米,还是因为其可能触及到某些石油企业的利益,在我们看来,这一点并不重要。而现实是,中国目前有1000万吨乙醇汽油制造产能,按每3吨玉米制1吨乙醇汽油的行业生产水平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作为原料。 实际上,中国大规模发展燃料乙醇是在2004年。当时,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批准了4个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试点项目,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可以得到1880元国家补贴,并减免一切税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巴西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然而,中国当上“老三”,却让我们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包括粮食能源化在内的一系列原因推动下,近年来中国玉米加工业产能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增长水平。如果让粮食能源化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将会使中国粮食市场波动由原来常见的“生产减少”、“流通不畅”两个因素,增加一个“加工过量”因素,成为粮食安全问题新的“导火线”。 一个引人注目的消息是,今年以来,中国进口玉米激增。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进口玉米6.45万吨,今年7到9月期间还将有超过30万吨美国玉米陆续从深圳蛇口港入境。市场分析人士预计,中美还可能签署更多协议,预计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将达100万吨左右。而在这之前,中国进口玉米年均还不足10万吨。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近日发表预测称,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从本年度预期的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增加10倍。 观察近几年国内燃料乙醇发展,我们发现,从能源转换代价的角度看,中国燃料乙醇发展不具有优势。与燃料乙醇生产国的“老大”美国、“老二”巴西相比,中国有许多劣势,更没必要与其攀比。美国、巴西有着丰富的耕地和水资源,它们可用50%的玉米储备来生产燃料乙醇,而在中国却无法办到。 从能源替代战略来说,10%燃料乙醇替代成品汽油不足以解决中国能源问题,而20%甚至更高的燃料乙醇,则不可避免地要更大规模地使用粮食,而大规模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将危及粮食安全。中国耕地十分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现在乃至今后,中国耕地还会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逐渐减少。与之同时,人口却在以每年1300万至14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强大的人口压力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 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可以说,中国粮食不能承受粮食能源化之重,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内可耕土地已经筋疲力尽。因此,用玉米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不宜大力推进,因为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 为了不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局面,国内燃料乙醇生产必须另辟蹊径,不能继续扩大,甚至应该逐渐减少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规模。现在,我们已进入依靠生物质发展的时代,一些地方应多采用非粮替代原料解决燃料乙醇及化工深加工。如果这样,就可以把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问题统一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邱 林 李鹏)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