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生物燃料

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危机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发布日期:2010-03-31 | 作者:张尚斌 | 点击次数:

如果不投资数百亿美元,扩大可取代石油消费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燃料,只是让第一代生物燃料“与民抢食”,迟早会导致“价格协同上涨”。

生物燃料的时代的到来言之尚早,但生物燃料行业却像是一座桥梁,沟通了谷物和能源市场, 代价高昂的行业

3月初,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解读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表示“目前玉米乙醇税收抵免实际上给纳税人增加了每加仑4.18美元的成本,并导致粮食价格上升。”

令人震惊的是,乙醇行业协会组织如Growth Energy和可再生能源协会却对这项补贴提出了异议。让我们接触一下事实。

在2010年,美国政府将实行可再生燃料标准,大约有120亿加仑的玉米乙醇被生产出来。美国政府将提供每加仑0.45美元的税收减免给精炼商来促进混合谷物乙醇,相等于总计54亿美元补贴。

此外,美国还给了一项间接补偿。巴西的生物燃料进口征收每加仑0.54美的关税,保护了美国本土乙醇生产商免收外来竞争。基本上,由于甘蔗乙醇相对谷物乙醇的优势,如果不存在关税,美国将多进口数十亿加仑的巴西乙醇的。

从热能上讲,120亿加仑玉米乙醇相当于90亿加仑的汽油——大约占美国汽油供应的6.5%,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有人认为,对第一代生物燃料的补贴必须考虑到食品费用的增加。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只使用大约30%的玉米来生产乙醇,那么玉米价格将会下降,因为部分玉米消费被人的消费挤占。

其他人反驳说,2009年美国的132亿蒲式耳的玉米收获纪录表明,玉米生产者继续将变得更有效率,而将谷物作为“燃料”或者“食物”的辩论根本没意义。

虽然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但美国仍有3000英亩的农田缺口来生产生物能源。农田不足才是主要的,然后是间接土地利用率的问题。

虽然科学家对大农业和大乙醇的宣传到了“太假”的地步,但这个星球上的耕地数量太有限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田开始种植生物能源——同时全球人口继续增长(每年增加8000万),巴西和印尼的热带雨林正在消失——森林是富含碳的泥土,更适合种植农作物。

知道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吗?——知道了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现在分别是第三和第四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事实你就不会感到意外了。[NextPage]

政府毫无疑问将被迫加大玉米乙醇的成本补贴,通过信贷与直接补贴相结合、通过可再生燃料标准、对巴西乙醇的进口税、以及在食品价格上涨和任何积极的碳排放量的间接补贴的形式都会有可能。

虽然玉米乙醇有助于玉米价格上涨,土地使用率也会提高,但最多也就是每年“数百亿美元”。那么玉米乙醇的经济效益在哪?

显然推行生物燃料乙醇是不明智的,包括推行玉米乙醇、大豆(资讯,行情)生物柴油,而科学家们已经在研究用藻类生物等来生产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生物燃料的原料正在进行革命性变革。

为了评估第一类代生物燃料——乙醇的玉米的生产成本,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石油方面的数据:

据美国能源署的数据,从2005年到2008年,全球原油每桶平均价格从56.64美元上涨至99.67美元,2005年至2008年,增长了76%,而全球石油供应量增加了84.58%。全球供应紧张和供应链缩短增加了价格上涨的速度,而发展生物燃料的“战略性转移”有点反应过当。

在同一时期,可再生燃料协会报告说,美国国内乙醇产量增加了130%,从每年39亿加仑,增加到每年90亿加仑,从热量上讲相当于每天37.36万桶石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物燃料生产的增加是主要因素是美国进口的外国石油在同一时期下降,当时正处于经济强劲增长和美国的石油生产的减少时期。 能源市场需要新一代生物燃料

但如果不生产生物乙醇,美国将需要增加其石油总消费1.3%——主要是从国外进口——或全球石油供应的0.34%。

考虑到之前世界需求的增长1%,石油价格上涨43%,保守计算,生物燃料被石油取代将让全球油价每桶上涨15美元——每年可节省美国国民1200亿美元的石油消耗。更不必说生物燃料产业创造的就业、所得的税收,以及生物燃料对GDP的贡献。

在未来许多年,生物燃料将直接取代石油和弱化的原油在能源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在拥有25亿人口的中印两国。即将到来的石油市场波动部分地将被乙醇市场的存在而缓解,促进了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多元化——为此,我们有理由感谢玉米乙醇行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