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技术

首个生物质发电实验室落户华北电大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08-11-07 | 作者:邹艳艳 | 点击次数:

本网讯 通讯员 邹艳艳 报道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日前通报了“2008年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申报结果”,其中,产业升级领域备受关注的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落户多年来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华北电力大学。

根据发改办高技[2008]622号文件,建设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目的是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验证条件,开展燃烧、热解等共性技术研究和燃烧气化设备、燃气发电设备等核心设备的研发,开发完整的生物质发电成套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与装备,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专家预测,到下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生物质能将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6亿吨以上,禽畜粪便总资源干物质数量约1.4亿吨,其中可发展沼气工程的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干物质约4000万吨。生物质发电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重要保障。 2008年3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确定到201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产业将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专家分析,生物质发电基本不增加温室气体,对于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功率燃煤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生物质发电无二氧化硫排放问题(生物质含硫量低);传统燃煤电站有大量的废渣产生,而生物质发电产生的灰中富含钾等矿物质元素,适当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因此,生物质发电对于减少不可再生化石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投资参与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建设运营。截至2007年底,国家和各省发改委已核准生物质发电项目87个,总装机规模220万千瓦。全国已建成投产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超过15个。随着生物质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迫切需求低成本、高效、环保型生物质发电技术,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目的、工作性质的限制,特别是缺少由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中间验证环节,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的衔接,为行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并通过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一平台,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和转移。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吸引全行业及相关学科的参与,突破生物质直燃、混然和气化发电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可以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的衔接,为行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开发适合我国国情、高效、低成本生物质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为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国家工程实验室还将通过若干关键技术、前沿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为行业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先进实用技术,确保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利用华北电力大学现有实验室资源和在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建设生物质燃烧实验室、生物质热解气化实验室,生物质发电设备材料实验室,生物质发电动力设备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测控技术实验室,生物质收储运实验室,生物质发电仿真实验室。利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基地现有设施,建设大型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验证性实验平台。

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重点大学,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在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07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成立我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11月,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两个学院的先后建立,使得华北电力大学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学科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为国家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对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