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今日聚焦

生物质能源企业应“内外兼修”过寒冬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发布日期:2012-12-0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王彩娜

亏损是常态,倒闭成旧闻。2012年的冬天对于光伏、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而言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寒冬。

虽未遭遇“双反”和“上网”难题,仍有近七成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陷入亏损。原料和补贴成为了生物质发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瓶颈,亟须击破。

近几年来,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全国各地密集启动,受到密集的布局和原料季节性生长以及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电厂争相哄抢原料。与之对应的是农民坐地起价,原本堆积在麦田、山林间乏人问津的秸秆、树皮似乎一夜间身价倍涨。发电企业负责人“一个头两个大”不知该如何是好。

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头疼”在于设厂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忽视了生物质原料不同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的免费性,生物质能需要在一定的半径内收集原料并支付一定的费用。

对于已经建成投产的“吃不饱”的生物质电厂,现在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理顺原料运输供应的途径,建议借鉴成熟物流公司的经验构建收、储、运一体化的数字原料收集平台。

在源头上,电厂应该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建生物质原料收集处理公司,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吸引原料地的农民参与其中,将生产企业的利益与提供原料的农民的利益紧密挂钩。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农民坐地起价,降低企业原料支出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原料质量,减少在秸秆中掺水等情况的发生。

不过,在新建生物质电厂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充分对当地的生物质资源进行调研,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收割、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季节生长特性等。此外还要考虑同一半径内秸秆资源的分配,以及一些化工厂可能对秸秆、木屑产生的需求。在预计的半径内适当地扩大原料收集半径,保障原料供应。

有“米”之后,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考虑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减少对补贴的依赖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来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加强与生物质能源科研机构和科研企业的合作,对收集而来的秸秆等原料进行二次加工,提高热值,取代现在低利用率的直接燃烧。

“单木难成林”,在企业苦练内功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从外侧发力,逐渐加大对低碳、清洁的生物质能源的扶持力度,比如对于运输秸秆的货运车辆免去从耕地到电厂的路桥费以及其他相关税费,增加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相关配套措施,但应该注意“区别对待”,避免生物质能企业患上补贴依赖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