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今日聚焦 |
生物能源打破全球粮食供求的均衡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 发布日期:2008-06-1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由于全球能源价格的连续大幅攀升,近来生物能源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替代能源,其发展速度要受制于传统能源(石油、煤炭)价格的制约。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油价大幅攀升为生物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与空间。目前全球生物能源的总产量近800亿升,主要生产者是美国、巴西、欧盟及加拿大,占全球生物能源总产量的90%以上。鉴于高油价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一种常态,生物能源的快速增长趋势是不可遏止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5年全球生物能源的总产量将达到1200亿升。 生物能源的最终来源是农业,因而世界粮食供求的格局与生物能源的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近期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能源发展的结果。粮价暴涨所引发的粮食出口贸易保护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动荡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07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在21亿吨,其中超过1亿吨(占总产量的5%左右)被用作生物能源生产。正是这部分额外的需求打破了全球粮食供求的均衡。 通常情况下,3.3吨玉米能生产1吨燃料乙醇。研究发现,即使美国种植的所有玉米和大豆都用来生产生物能源,也只能满足全国汽油需求的12%和柴油需求的6%。2006年,美国的112家生物燃料厂几乎消耗掉了上述玉米产量的五分之一,换来的是大约50亿加仑(1加仑约合3.785升)乙醇。如果算上他们的产量提高计划,还有所有正在兴建的工厂,到今年底,全美国超过一半的玉米产量都会被这些生物燃料厂的机器吞掉。 另外,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也会刺激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加大了粮食的消耗量,从美国和欧洲希望利用粮食和宝贵的农田制造生物燃料时,粮食降价的现象就消失了。1月2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演讲中号召美国未来10年的汽油用量削减20%,在2017年将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到350亿加仑,以替代15%的汽油用量。由于生物能源的使用导致玉米价格上涨接近100%。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未来要用生物乙醇替代20%的汽油,需要消耗美国50%到80%的玉米产量,这不仅会大幅提高美国粮食价格,世界粮食结构也将因此受到重大影响。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可望达到1100万吨。与生物能源作物种植扩大相应进入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粮食就会减少——这将提高粮食价格。在巴西,由于粮价高涨,农民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改种玉米,导致巴西逐渐成为世界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生物燃料对粮食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在被破坏,这也与生物燃料借植物光合作用平衡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计划违背。另外,由于这些初级农作物是许多其他农业活动的原料,因此这些初级农作物的价格将会推高肉类、乳类和其他日常食品的价格。从生物能源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生物能源挤占了粮食种植的资源,消耗了粮食收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并破坏了土地资源。生物能源反而加重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加剧了贫困和饥饿。而今,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一致认为,生物燃料行业需求的不断上升,是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油价上升还影响到农业生产,比如燃油的价格上涨就使得拖拉机等农具的使用费用加大,而用于生产某些种类化肥的天然气涨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在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是否扩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获利,这就要取决于能源价格的高低——能源价格又以石油价格为晴雨表。根据调查研究,当石油价格为60到70美元的时候,生物能源的生产就能够带来利润。也就是说,只要石油价格高于这个门槛,生物能源生产就有扩大的趋势。 油价和粮价的上涨本来已经令人忧心忡忡,美国次贷危机的升级则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金融市场趋于动荡,诱使大量投机资金流入农产品及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粮价和油价的不稳定状况。从发展总体上看,生物能源将有利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国,既缺少石油又缺少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将是最大的受损者。发达国家之所以敢于以打破全球粮食供求均衡为代价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这是和全球农产品的基本供求格局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特征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农业生产者给予补贴。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特征则表现为以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压低农产品的价格。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