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今日聚焦 |
非粮生物能源延伸糖业价值链文章来源:消费日报 | 发布日期:2008-04-25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全球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推动新型替代能源的研发进程,对各种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技术突破,为制糖业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使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山东、河南等9个省完全使用乙醇汽油后,从4月15日开始,广西也禁止销售普通汽油。与上述省份不同的是,广西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省区。而随着非粮燃料乙醇替代的加快,也使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技术的国内制糖业受益非浅。 “非粮”替代“有粮” 权威分析显示,2008年夏季,全球粮食存库率将降至14.6%%,创下自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近年来,随着玉米加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玉米等粮食为主的第一代生物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已带来严重后果。业内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玉米平均亩产850公斤、每3.1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目前年产130万吨燃料乙醇需消耗玉米400万吨,约占我国玉米总产量的2.8%%。按照2007年我国汽油消费量为4500万吨计算,年均增长6%%,2010年的汽油消费量将达5360万吨。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2010年需燃料乙醇536万吨,消耗玉米166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11.5%%;折合占用耕地2000万亩,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07%。这对于已经逼近18亿亩底线的我国耕地面积而言,无疑是“不能承受之重”。 从2006年起,我国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业。为了解决粮食紧缺、价格上涨、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并兼顾能源短缺问题,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第二代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 日前,中粮在制糖等主业外又开辟新的路径。其在广西的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线由调试期转入正常负荷。而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的企业正在改换生产路线,寻找新的原料。据了解,走玉米乙醇路线的河南天冠集团已经开始转型之路,其研发成功多项用秸秆生产乙醇的关键技术,使6吨秸秆可产出1吨乙醇,技术理论转化率超过18%%,而这些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其年产3000吨的纤维乙醇生产线上。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直在传统乙醇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制糖业,纷纷开始了对“非粮”燃料乙醇的技术攻关。 产业链横向延伸 从最初的甘蔗叶养牛,到甘蔗渣发电,到蔗渣造纸,再到废糖蜜制造酒精,越来越多的蔗糖企业最大效率地横向延伸了产业链,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生态体系。广西糖业协会的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非粮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麦秸、稻壳、蔗渣、速生林木材和其他纤维素原料,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不增加粮食作物的耕地负担,而且生产效率高。广西作为国内主要糖业生产基地,利用废糖蜜或蔗渣生产燃料乙醇有着独特优势。 拥有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项目的贵糖股份是我国最大的制糖综合生产企业之一,并被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其利用甘蔗废液制造乙醇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证券部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作为理想的替代能源,随着非粮燃料乙醇替代普通汽油,其需求量将大幅增长,这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将提供有力的保证,也是公司新增利润点所在。 贵糖股份在燃料乙醇方面的利润增长在其公司业绩预期中已有所显露,而另一制糖企业——南糖股份年产30万吨的燃料乙醇也在业内有着不可小觎的地位。与此同时,在利用甘蔗废渣再利用生产非粮乙醇方面小有成就的不只广西制糖企业,广东、海南制糖业也纷纷加快了研发和生产的步伐。 制糖业一位资深人士精辟地将燃料乙醇对制糖产业链的影响概括为:“糖进酒退”,“酒进糖退”。 循环经济是最终目标 然而,目前国内多数制糖企业对蔗渣的再利用还只有一小部分,远远未充分发挥其多种资源的作用。 一家制糖企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甘蔗中含有很多高价值的成分,可以制造多种产品;另一方面,甘蔗制糖的产品和副产品,如糖、蔗渣、滤泥、糖蜜等,能够进一步加工制造更多的产品,如纸、酒精、酵母、味精、柠檬酸、蔗蜡、蔗糖酯、食用色素等;而这些产品还可以再深加工成为种类其他产品,包括多种医药制品、高级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日用化工制品等。 制糖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使同一企业内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实现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内制糖业在建立生态循环工业规划中,重点将利用蔗渣、蔗叶、蔗梢、糖蜜生产饲料,利用滤泥生产复合肥,以规模化的饲料业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实现蔗—饲料—畜牧—肥料—蔗的生态循环。通过甘蔗循环经济产业链,制糖企业的产品将从过去单一的蔗糖生产,增加到乙醇、纸张、纤维板、化肥、饲料等多种副产品。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传统制糖业正在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